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200例,计算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轻度缺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PLT、aPTT、PT、TT、Fbg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LT、Fbg水平下调(P0.05),aPTT、PT、TT上调(P0.05)。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2组患者CRP水平及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CRP水平及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卒中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由基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80例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观察第7、14、28天时的血清SOD、MDA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水平逐渐升高,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于第7、14、28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水平两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于第7、14、28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14天,P<0.05;第28天,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高于对照组,于第14、28夭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醒脑静能减轻急性脑梗死后的自由基反应,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基因在颞叶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使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进行颞叶癫痫诱导制模,成功后持续大发作1h终止待检,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然后以进行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两组1d、3d、7d、28d、56d海马S1PR2阳性细胞计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两组3d、7d、28d、56d海马S1PR2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S1PR2蛋白表达阳性为红色,星形胶质细胞为绿色,细胞核为蓝色。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中S1PR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说明颞叶癫痫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功能、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受到S1PR2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miRNA-184的表达。方法选取50例癫痫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非癫痫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实时PCR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清标本中的miRNA-184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脊液中的miRNA-18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外周血血清中miRNA-18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癫痫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血清中miRNA-184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在1996-08~2004-05收治的4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对照组(未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两组进行临床症状、CT等指标观察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董治燕  贾蕾 《海南医学》2012,23(20):22-23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质过氧化产物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ox-LDL、MDA水平,抗氧化物质PON-1活性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浓度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ox-LDL、MDA、PON -1及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PON-1水平显著增高(P<0.05).其中,ox-LDL、IL-1β的降低及PON-1水平的增高较对照组更具显著性(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IL-1β与PON-1呈轻度负相关(r=-0.452,P=0.027).结论 依达拉奉与丹参川芎嗪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IL-1β表达,增加PON-1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栓塞致缺血性卒中(CIS)患者的短时血压变异性与患者临床早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8年7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非心源性栓塞性CIS患者120例,采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监测所有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数,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所有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转归,根据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进行分组,甲组患者98例,乙组患者62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方法分析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和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乙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发生情况、是否合并感染和急性期服用降压药以及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2.014、4.255、30.754、15.190、-10.345,P <0.05)。甲乙两组患者相比,甲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最大最小值、连续变异性参数和连续变异性参数最大值与乙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日间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收缩压、年龄、基线NIHSS评分、患者合并感染和连续变异性参数均为与患者近期转归不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期非心源性CIS患者的短时血压变异性与患者的近期功能转归不良呈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