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桡骨远端瘤段切除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重建桡腕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术,吻合血管的带腓骨头腓骨近端移植修复桡骨远段缺损和重建桡腕关节的疗效。方法:17例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行桡骨远端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带腓骨近段移植修复骨缺损并重建模腕关节。移植体行简单内固定+外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Dopplar血管超声,及腕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3个月-2年,全部病例均于手术3个月后达一期骨愈合;其中1例因钢板螺丝钉动再次行内固定而愈合。评定重建腕关节功能,优12例,良3例,差2例。病灶无复发。结论:桡骨远端骨肿瘤切除后行吻合血管的带腓骨头腓骨近端移植修复骨缺损并重建腕关节。手术切除彻底,复发率低,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3例断腿再植和自体移植,恢复满意。例1经左大腿下1/3离断,伤后6小时远断端出现缺血性肌挛缩;例2右侧经膝和左侧经踝离断,大量组织辗轧伤后失去生机;例3是右小腿下1/3接近完全离断。受伤到重建血运的时间分别是10、11和19小时。我们发现若出现缺血性肌挛缩,这种变化在接通血管后可以缓解,伤肢能够成活。如患肢短缩不超过12公分,我们主张再植而不选择假肢。不能再植的双下肢不同平面的外伤截肢,自体移植是挽救断肢的有用方法。文内对手术操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59年至今收治椎间隙感染16例,其中医源性腰椎间隙感染7例,占43%。男6例,女1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21岁,平均33.4岁。发病部位于腰3  相似文献   
4.
甲壳胺膜管修复不同长度神经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甲壳胺膜管桥接大鼠不同长度坐骨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l02只,随机分为A、B、C3组,按缺损长度与神经干直径之比造模(A:缺损4倍,B:缺损6倍,C:缺损8倍)。用甲壳胺膜管桥接缺损。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远端轴突再生率的比较。结果 4周后各组后肢均形成溃疡;8周后A组溃疡愈合;12周后B组溃疡愈合,A、B组无明显肌萎缩,能展趾活动,有肌肉收缩现象;C组溃疡及肌萎缩加重;桥接体周围无短痕黏连。12周后,3组间远端轴突再生率两两比较:A优于B、C,B优于C(P<0.01)。A、B组髓鞘成熟良好,C组仍有髓鞘演变现象;3组均无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甲壳胺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可防止短痕侵入,有利于轴突再生。对于神经缺损不超过其直径6倍者,用甲壳胺膜管桥接后再生轴突的质量和数量均较优。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导其近5年来所见挤压性損伤及一般损伤后并发的11例急性腎小管变性腎病,其中不包括手术后及灼伤后发病的病例。文章根据临床观察所得资料的分析,并結合文献复习,指出本病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机制为伤后持续性低血压使肾发生缺血缺氧,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病例中见到伤后會有40分钟測不出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游离皮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们在1982年7月选用直接供应肩背部皮肤的旋肩胛动脉浅支为血管蒂将肩背部皮肤作为游离皮瓣应用于二例急诊病人,获得初步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将天然可降解生物材料运用于周围神经外科领域,尤其对于神经损伤程度与生物导管适应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甲壳胺膜管桥接大鼠不同长度坐骨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探索此方法在不同程度神经损伤修复中的适应证.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外科中心.实验对象为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20~240 g,雌雄不限,由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SD大鼠102只,按缺损长度与神经干直径之比造模分为缺损4,6,8倍组.采用相互对照,用甲壳胺膜管桥接缺损,层流室饲养4,8,12周后处死动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周分别作大体观察、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观察和远端轴突再生率的比较.结果缺损4,6倍组,能展趾活动,有肌肉收缩现象.缺损8倍组溃疡及肌萎缩加重.桥接体周围无疤痕粘连.缺损4倍组优于缺损6,8倍组,缺损6倍组优于缺损8倍组,缺损4,6倍组髓鞘成熟良好,缺损8倍组仍有髓鞘溃变现象;3组均无胶原纤维增生.结论甲壳胺膜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可防止疤痕侵入,有利于轴突再生.对于神经缺损不超过其直径6倍者,用甲壳胺膜管桥接后再生轴突的质量和数量均较优.  相似文献   
8.
激素和肝素联合用药对延时断指再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1990至1992年完成的415例594个再植指中,将一组常温下缺血超过10小时以上,同时冷贮存达10小时以上的61例100个再植指进行实验。选用计数资料的序贯双向检验分析原则,采用A、B、C不同方法给药。A法为地塞米松加肝素;B法为单纯肝素,C法为过去常规方法。结果示A法能明显提高再植指成活率,A、B法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A法能明显降低不再流现象和顽固性痉挛的出现率,A与B法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另外A法给药能改善过长缺血时限时再植指的血流瘀滞状态。本文还讨论了激素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1979年,杨果凡等首创前臂游离皮瓣,1982年,鲁开化等又改进为前臂逆行岛状皮瓣,由于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使该皮瓣在手部修复中受到广泛、普遍的应用,但需要牺牲一条主要供血动脉。1987年路来金等在解剖学基  相似文献   
10.
普通植骨治疗下腰椎滑脱 ,存在植骨难以愈合的缺点。笔者在详细应用解剖学研究[1 ,2 ] 的基础上 ,采用带第三腰血管髂骨块转移植骨 ,治疗下腰椎滑脱 12例。术后应用放射同位素CT扫描(ECT) ,追踪植骨块血供情况。经半年以上临床随访 ,植骨愈合 11例 ,未愈合 1例。临床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一、第三腰血管的应用解剖第三腰动脉自腹主动脉背外侧壁发出 ,其背侧支由第三、四腰椎横突间走出 ,经骶棘肌外缘斜过腰下三角 ,至髂骨后外侧呈爪形入骨。背侧支自骶棘肌外缘至其与髂嵴相交点的长度为 43.8±1.11(31~ 5 8)mm ;动脉和骶棘肌外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