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采用CatWalk步态分析仪对切口痛大鼠的步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将步态参数与vonFrey丝测定的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进行比较,研究其相关性。方法:采用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 h、24 h、48 h、72 h,用CatWalk步态分析仪及von Frey丝进行相关步态参数和机械缩足阈值的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大鼠术侧脚印面积变小、站立时相持续时间缩短、举步时相持续时间延长,举步速度减慢。脚印面积、站立时相持续时间、举步时相持续时间、举步速度与机械缩足阈值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tWalk是一种评估切口痛模型早期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制备幼鼠罗哌卡因毒性惊厥模型,观察其对幼鼠成年后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 post synaptic density-95protein,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18日龄Sprague -Dawley (SD)幼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2组,每组10只.连续水迷宫训练3d,每天2次,达到标准者纳入实验(潜伏期≤120 s).于21日龄分别经腹腔单次注射罗哌卡因(33.8 mg/kg)和生理盐水(0.1 ml/kg).出现惊厥鼠纳入实验,常规饲养至第55日龄再次行水迷宫测试.前3d为训练学习阶段,每天训练两次.第4天测试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选取5只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on Blot技术行PSD-95含量测定.另两组各取5只,取右侧海马CA1区于电镜下观察突触后致密物厚度(post synaptic density,PSD)变化.结果 R组和N组水迷宫测试第1天潜伏期分别为(12.6±3.4)、(10.5±4.1)s;第2天潜伏期分别为(6.8±2.8)、(7.1±1.3)s;第3天潜伏期分别为(6.2±0.7)、(6.4±1.1)s;第4天潜伏期分别为(5.0±2.7)、(8.1±4.0)s;训练阶段和第60日龄潜伏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N组PSD-95蛋白含量基础值和60日龄分别为(0.60±0.08)、(0.61±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N组60日龄PSD厚度分别为(84±6)、(81±7) n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年期单次罗哌卡因毒性惊厥对成年后鼠学习记忆、PSD-95蛋白及PSD厚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穿刺致不同损伤程度后病理生理、运动及电生理改变,寻找对脊髓损伤程度最小的方法,为进一
步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健康SD大鼠144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A组(29G)、B组
(25G)和C组(21G)。实验动物暴露L4~5节段间硬脊膜,直视下分别用21G、25G、29G刺伤L4-5节段脊髓,缝合切口。各组分别在
术前进行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各时点记录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电生理检测及脊髓病理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恢
复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29G组行为学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域无明显病理改变;21G组运动、脊髓电生理和组
织病理的改变明显,2周时明显恢复。结论应用29G穿刺针对脊髓进行针刺对大鼠脊髓功能影响小,具有穿刺损伤小、重复性
好的优点,可为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用于神经外科运动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期的效果,评价右美托咪啶在术中唤醒中的效果。方法:16例拟行大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术中需唤醒以确定大脑皮层功能区位置,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丙泊酚组(B组),两组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TCI全麻诱导,行气管内插管。调整丙泊酚血浆TCI浓度,维持麻醉深度级别Narcotrend Stage(NTS)D2~E1,根据手术操作需要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2~6 ng/mL。取出颅骨后,A组停止输注丙泊酚,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8μg/kg,15 min匀速静注。继以0.3μg/(kg.h)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输注根据手术操作需要在2~6 ng/mL之间调整。A组准备唤醒时调整右美托咪啶输注速率为0.1μg/(kg.h),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1~1.5 ng/mL。B组准备唤醒时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在1~1.5μg之间,调整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在1~1.5 ng/mL之间,直至NTS上升至B0~B2之间,行术中唤醒,唤醒期观察指标:唤醒时间、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唤醒期间指令反应情况。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监测及电刺激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和病灶切除,然后再次实施全麻至手术结束。结果:唤醒时间A组显著长于B组,每分钟呛咳次数和体动次数A组显著少于B组;唤醒期间A组SBP、MAP、HR均低于B组;唤醒期间指令反应情况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功能区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唤醒期间,右美托咪啶在唤醒时间方面长于丙泊酚,不良反应的发生上少于丙泊酚,循环系统稳定性方面优于丙泊酚,对指令的反应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