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细菌性典型肺炎胸部CT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SARS胸部CT表现与细菌性典型肺炎做对比结果:本组28例患者肺部病变初期多为单发病灶,在右侧外带胸膜下常见。片状磨玻璃样密度病变影存在于各期,而细菌性典型肺炎未见、发病初期和进展期肺容积变小?而细菌性典型肺炎多无此特点。进展期大多数发展为双肺由下至上痛变、恢复期病变由最晚受侵部位消退,遗留纤维化多为最早发生病变部位?而典型肺炎多从近肺门侧开始吸收,进展期局限的肺段、肺叶发展至多个肺叶、肺段,进展较迅速。而细菌性典型肺炎多为单独的肺叶、肺段.恢复期由弥漫性多发病变转变为局限病变,部分病人有肺部纤维化发生,而细菌性典型肺炎大多数吸收较完全,不遗留肺纤维化。结论:SARS所存在的急性间质性肺炎和急性肺炎可利用CT动态检查较准确地与细菌性典型肺炙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BA)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3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延迟时间25~ 30 s,扫描时间8~12 s;并将上述轴位图像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选取最佳观察角度,充分显示BA的CT影像特征.结果 原发性肺癌组BA显示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肺癌组较正常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组患侧较健侧BA明显增粗(P<0.05).原发型肺癌病灶内支气管动脉主要表现为断断续续、迂曲增粗、交织成网状;相关肺动脉可被包绕,表现为残根状,截断及受侵变窄.结论 64层CTA能安全、直观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CT影像特征,为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种弥漫性胸膜疾病CT影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恶性胸膜间皮瘤、胸膜转移瘤、脓胸、纤维胸等四种胸膜弥漫性疾病(共63例,其中恶性病变39例,良性病变24例)的CT特征。结节性增厚、壁层胸膜厚度大于1cm及纵隔胸膜受累、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受累多见于恶性病变,其特异性分别为96%、87%、79%和100%。敏感性分别为62%、33%、38%和33%。胸膜线状粘连增厚和钙化多提示良性病变,其特异性分别为92%和100%,敏感性均为4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在64 层CT 灌注增强中显示的特异性血管征象。方法: 对57 例病人( 中央型
肺癌38 例、周围型肺癌9 例,炎性结节10 例) 的64 层CT 灌注增强在肺动脉期、主动脉期以先后顺序显示的血
管征象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分析。结果: 受损肺动脉和瘤血管影见于肺癌; 病灶及周围走形规则、均匀扩张血管
影见于炎性结节。肺动脉期病灶相关残根或截断状或侵蚀狭窄等受损肺动脉影,其特异性分别为中央型肺癌
84%,周围型肺癌14%( P<0. 05) ;敏感性分别为中央型肺癌97%,周围型肺癌67% ( P>0. 05) 。主动脉期病灶
内蚓状、斑点状、网状及血湖状等瘤血管影,其特异性分别为中央型肺癌82%,周围型肺癌18% ( P<0. 05) ; 敏感
性分别为中央型肺癌95%,周围型肺癌89%( P>0. 05) 。结论: 64 层CT 灌注增强能顺序完整显示诊断肺癌的特
异血管征象。  相似文献   
5.
6.
肺癌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因双源CT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83ms)及空间分辨率(0.4mm),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细微的对肺癌定性诊断高度特异的瘤血管征和肺动脉受侵改变,并且可以更加简便、准确的测定血管期扫描延迟时间,以此提高肺癌特异血管征象的显示率,有重要临床价值及推广应用前景.此外,利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一次双能量CT血管造影(dual-energyCT angiography,DECTA)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虚拟平扫图像及碘增强图.虚拟平扫图像基本上可替代常规真实平扫,这就较常规增强扫描减少一次扫描,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而碘图所提供的能谱信息是肺癌的鉴别诊断及分型在功能学方面的重要补充,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并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NC病人的临床病理改变,免疫表型特点,临床表现,CT、MRI扫描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改变为瘤细胞丰富,细胞异型性小,大小较一致,圆形,胞浆少而略透明,核居中,似少突胶质细胞瘤,其间可见无细胞区的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较丰富,呈纤细分枝状。少数病例出现钙化,核分裂像罕见,未见坏死,个别病例见海绵状血管瘤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8例Syn、NSE均呈强阳性,Neu N、GFAP散在阳性,Ki-67阳性约1%~3%nestin、NF和Cg A均阴性。MRI示肿瘤实质呈等T 1等T 2信号,可见灶性囊变或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轻度强化;肿瘤境界清楚,8例病人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发生于脑室内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神经元肿瘤,组织形态学上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室管膜瘤及PNET或髓母细胞瘤和小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NSE和Syn对诊断CNC起重要作用。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力CT扫描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CT显示鼻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结构及其在鼻窦炎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对29例鼻窦炎的OMC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9例全部清晰显示OMC;其中筛漏斗黏膜增厚、狭窄12个,上颌窦口黏膜厚、狭窄11个,筛漏斗和上颌窦口 黏膜均增厚且气道结构消失而骨性结构清晰6个,中鼻甲气房1个,鼻中隔偏曲致中鼻道狭窄3个;结论: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能良好显示OMC结构及病变,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CT在SARS诊断中的研究现状.方法:综述近期国内外有关SARS胸部CT研究资料.结果:CT可明显提高肺内SARS小病灶及间质纤维化的显示,特别是薄层CT或HRCT.SARS的CT基本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像和肺实变影像.根据CT影像表现,可将SARS分为发病早期,进展期和恢复期.各期具有不同的动态影像表现和相应的肺实质及肺间质病理改变.结论:胸部CT在SARS诊断中是确定诊断和病情观察的重要方法.在SARS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尚待结果,病毒颗粒未分离出之前,更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脾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一例苏冠琴①牧荣②周苛①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约半数出生时即已存在。内脏器官的淋巴管瘤,尤其脾淋巴管瘤极少见。现将我院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脾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报道如下。患者女,40岁。因腹胀、背痛、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