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骨代谢标记物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变化,评价其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肺癌骨转移患者32例.唑来磷酸4mg,每3周1次,含铂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 治疗后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11例患者发生了14人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1~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是肺癌骨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尿NTX、血清BALP在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及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前切除应用器械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74例直肠中上段癌施行经腹前切除术,应用国产CF-I型吻合器吻合,术后并发吻合口漏15例,吻全口漏的发生率为5.5%。其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3例行近端横结肠造瘘术,有1例术后死亡。吻合口漏的死亡率为6.7%。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老年晚期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接受一线化疗的年龄≥170岁的晚期肺癌(Ⅲb或Ⅳ期)患者共99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并随访其生存情况.结果:99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10.0月[95%置信区间:(6.7,13.3)月],1年生存率:41.2%,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模式等共15个可能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体重下降、PS评分、肝转移、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水平(Hgb)、伴随疾病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1、LDH升高、血红蛋白<110g/L、肝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S评分、LDH、血红蛋白水平和肝转移可能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氡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水平,评价其在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住院化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32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比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代谢标记物uNTX、sBAL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105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特点,对化疗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接受一线化疗的年龄≥70岁的晚期NSCLC(ⅢB或Ⅳ期)患者105例。结果:105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化疗有效率32.4%(34/105),中位生存期10.0个月(95%置信区间:6.6~13.4个月),35.2%(37/105)患者出现化疗相关的3~4级骨髓抑制,8.6%(9/105)患者出现3~4级消化道反应,全组患者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化疗对老年晚期NSCLC患者疗效好,毒性反应能耐受,对于有较好体力状态和器官功能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标准含铂联合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低机械指数连续实时成像技术研究子宫肌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方法32例子宫肌瘤患者42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 Vue。结果 静脉注射Sono Vue,全部病灶均可见强化,并可见包膜样强化,20个子宫肌瘤病灶(47.6%)增强早于肌层;16个病灶(38.1%)增强与肌层同步;6个病灶(14.3%)增强晚于肌层。消退时间均早于肌层,呈缓慢消退。增强形态主要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增强程度在动脉期10个病灶(23.8%)增强为高回声,19个病灶(45.2%)增强为等回声,13个病灶(31.0%)增强为低回声;静脉期41个病灶(97.6%)增强低于子宫肌层。结论 子宫肌瘤在各时相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采用CPS技术造影能实时连续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7.
B细胞特异的莫洛尼白血病插入位点1基因(B-cell specific Ma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 1,BMI-1)是1991年荷兰癌症中心在小鼠淋巴瘤细胞中发现的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PcG)的一个原癌基因[1].近年来的研究证实,BMI-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许多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BMI-1的表达也相继被证实存在异常.本文就BMI-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的下降在预测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82例接受一线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于化疗前及第2个周期后分别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CEA、CYFRA21-1的水平,同时行影像学检查评价客观疗效以及进行生存随访.通过建立ROC曲线,评估CEA、CYFRA21-1下降率在评价化疗疗效上的价值.结果:第2个周期后影像学方法评价的客观有效率为35%(29/82).以CEA、CYFRA21-1下降率评价的有效率分别为57%(47/82)、48%(39/82).影像学方法评价的客观有效率与CEA、CYFRA21-1评价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能评分(PS评分)、基线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CYFRA21-1下降率与生存有显著相关性.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LDH(P=0.009)、CYFRA21-1下降率(P=0.02)是影响晚期NSCLC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NSCLC化疗后血清CEA及CYFRA 21-1下降率是反映化疗疗效的可靠指标.血清CYFRA 21-1在化疗期间下降明显者提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型丝氨酸蛋白酶在 SNC19大肠癌中的表达分布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其促分化功能的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 RT- PCR方法进行 SNC19在 39对正常大肠黏膜和肿瘤组织的 RNA水平表达的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 5 3例大肠肿瘤组织中 SNC19蛋白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39例正常大肠黏膜及相应肿瘤组织中均有 SNC19m RNA表达。正常黏膜组的 SNC19m RNA表达水平要高于肿瘤组 ,差异有显著性。表达水平高低与各个临床指标无明显关系。SNC19蛋白主要分布在大肠黏膜表面上皮 ,而腺体上皮表达为阴性。高分化肠癌中SNC19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74 .2 % ( 2 3/ 31) ,中分化肠癌中 SNC19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5 7.1% ( 8/ 14 ) ,低分化肠癌中SNC19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12 .5 % ( 1/ 8)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SNC19蛋白表达在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NC19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与促分化有关 ,可能是一种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方案治疗晚期复治DDP/5一Fu耐药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35例均为DDP/5~Fu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病人。紫杉醇175mg/m2,d1;吉西他滨1000mg/m2,d1、d8;21天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结果35例中CR5例,占14.3%;PR20例,占57.1%;总缓解率(CR+PR)71.4%。SD8例(22.9%),PD2例(5.7嘲。中位缓解时间6.1个月。骨髓抑制为主要毒性:Ⅲ/Ⅳ度白细胞下降为31.4%,2例合并感染发热;Ⅲ/Ⅳ度血小板下降为20.0%,胃肠道反应轻微。结论紫杉醇与吉西他滨的联合方案对DDP/5-Fu化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有较高的缓解率,毒性反应轻,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