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前胸壁巨大软骨肉瘤1例史凤毅,肖亭,刘玉梅(解放军205医院病理科辽宁锦州121001)患者男性,65岁。2年前,左胸前壁第3肋骨表面长一肿物,渐至手拳大,某院切除后复发,至入院1年半肿物长至排球大小。查体:瘤体坐于第1~6前肋,上缘平肩,下缘悬平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以对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利奈唑胺杂质I校正因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为例,找出对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大的因素,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校正因子测定准确性。方法 分别建立利奈唑胺和杂质I的拟合直线,计算两条直线的斜率之比作为杂质I的校正因子。然后通过建立测量模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最后合成得到利奈唑胺杂质I校正因子的不确定度。结果 利奈唑胺杂质I的校正因子均值为0.90,其测量不确定度为0.08,可表示为f=0.90±0.08,其中k=2。由主成分、杂质I斜率和校正因子测量重复性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于最终不确定度贡献率分别为43.4%,49.0%和7.6%。结论 影响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利奈唑胺杂质I校正因子准确性最主要的因素是所用对照品的含量,另外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容量瓶使用的个数和移液次数也可以降低溶液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氟康唑杂质校正因子的实验过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探索影响杂质校正因子测定准确性的主要共性因素,为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研究思路。首先分别建立了氟康唑及其杂质A、B、C、D、F、I相应的拟合直线,计算各杂质及其对应主成分的拟合直线斜率之比作为该杂质的校正因子。接着以GUM法为基础,根据已经建立的校正因子测定过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案,分别计算得到标准曲线法测定各杂质校正因子的不确定度。氟康唑杂质A、B、C、D、F、I校正因子分别为1.068±0.046、0.102±0.005、0.0582±0.003、1.382±0.121、0.802±0.067和1.383±0.119,其中包含因子k=2。最后计算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贡献率,氟康唑杂质A、B、C、D、F、I校正因子测定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rel(f)中主成分和杂质的线性方程斜率不确定度urel(K)贡献率之和占比均大于85%;在线性方程斜率不确定度urel(K)中,12组数据中的8组溶液浓度不确定度贡献率占比在80%以上,其中由对照品含量在溶液浓度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贡献率约为80%。由此可见,标准曲线法测定杂质校...  相似文献   
4.
研制他唑巴坦杂质A国家标准物质,为提高国内他唑巴坦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对他唑巴坦杂质A进行合成,利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结构确认,并对杂质A进行含量均匀性检查和短期稳定性考察,再测定其水分和炽灼残渣含量,并以10 mmol/L醋酸铵溶液-乙腈(98:2)为流动相的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杂质A的纯度,应用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跟踪美国药典检验检测技术最新发展和动态,为国内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监管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新旧版美国药典比对,归纳总结美国药典43版中近红外光谱技术通则有关章节的增修订情况。结果:与42版相比,美国药典43版近红外通则内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和更新。新增了通则<856>,同时将原有的通则<1119>修订并重命名为<1856>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实践。通则<856>侧重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确认和方法的验证,通则<1856>侧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结论:美国药典43版近红外通则内容的修订,不仅为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制药企业和药品检验机构在满足ISO17025关于仪器确认和方法验证相关要求方面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指南和依据,还明确了该技术作为替代方法应用于各论时需要满足的最低标准,进一步提高了通则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药品生产和监管领域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参考,同时对各国药典相关内容的增修订也有很高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