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鼠心肌梗塞后梗塞区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塞区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变化。方法:实验用20只大鼠,以组织化学Karnovsky-Roo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图像分析仪测定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大鼠心肌梗塞后4天,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显著下降;梗塞后14天,梗塞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完全消失;梗塞后120天,心肌梗塞区的部分区域出现胆碱能神经纤维,结论:大鼠心肌梗塞后14天,梗塞区发生完全的去胆碱能神经支配,120天后部分区域出现胆碱能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 ,研究大肠癌病灶区淋巴管及癌转移机制。方法 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直肠灌注法对Wistar大鼠每日灌肠 ,定期取材。结果  16周HE染色可见局限粘膜层发生癌肿 ;2 2周可见粘膜下层癌肿 ;2 6周可见肌层内癌肿。结论 MNNG直肠灌注法诱发大肠癌成功率高 ,周期相对较短 ;但也存在操作有一定难度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大鼠原发性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原发性结肠癌毛细淋巴管的微细分布、超微结构特征 ,观察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结构变化 ,为进一步探讨癌组织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 4周龄大鼠 5 0只 ,用MNNG(甲基硝基亚硝其胍 )灌肠 ,建立大鼠结肠癌模型 ,分期取材 ,应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半薄切片观察可见癌组织中心区无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癌组织周边区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 ,管腔扩张 ;电镜观察可见癌组织周边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溶解破坏 ,内皮细胞间开放连接增多 ,内皮细胞细胞器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癌细胞淋巴道转移可能是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 ,内皮细胞器的改变可能是管壁破坏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mRECIST标准与RECIST标准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一致性,确定哪种标准可以更好地评价疗效.方法 应用两种标准分别评价78例TACE联合RFA治疗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疗效,计算KAPPA系数确定两种标准的一致性.运用Kaplan-Mier法计算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曲线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应用SPSS19.0计算两种标准评价结果的KAPPA系数为0.243(x2=5.250,P<0.01),通过运用Kaplan-Mier法计算不同缓解程度的中位生存时间,通过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显示RECIST标准评价出的SD与PR的曲线有多处交叉重合的部分,两者的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RECIST标准的不同缓解情况的生存曲线相对较平衡没有重合部分,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mRECIST标准并不适合所有超米兰标准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后评估,病灶边缘不清和强化不明显的将导致无法应用mRECIST标准.②mRECIST标准更准确地评估了TACE联合PRA治疗超米兰标准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动脉新辅助化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动脉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intra-arterialchemotherapy,NAIC)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随访成功的35例采用NAIC方法治疗的宫颈癌病人,与单纯手术的病人在术后病理及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NAIC治疗的病人手术时肿瘤的平均缩小率为82.9%,所有病人手术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术后5年生存率为77.14%而单纯手术的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51.43%,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新辅助化疗配合妇科手术治疗宫颈癌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 ,探讨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 取手术后人结肠癌标本 2 0例 ,制备树脂包埋块半薄切片 ,光镜观察定位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癌肿中心区未见淋巴管 ,周围区有较多淋巴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 ,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数量增多 ,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 ,内皮间连接开放 ,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坏溶解。结论 结肠癌淋巴管转移可能通过内皮连接开放和对内皮细胞的破坏溶解作用进入淋巴管管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