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
罗伟汀 《吉林医学》2011,(33):7084-708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早期识别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患儿。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5岁以下患者有49例,占94.23%,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感染发生在病程第2~4天,经过治疗后3~5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患儿病情重,应考虑肠道病毒71感染。病后便秘的患儿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出现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手足口病患儿易出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秋冬季节也可出现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对于病后便秘的患儿,早期清洁灌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3例无效,20例有效,29例显效,8例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5.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 SUA)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AIS患者463例。测量其入院SUA水平,分析SUA与在随访期30 d,3、6、12个月时使用改良 Rankin量表( mRS)所评价的预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mRS 评分为0~1时视为预后良好。结果研究共纳入463例患者,52%为男性,平均年龄68岁。入院时SUA平均水平为(6.1±3.7)mg/dl。与高SUA水平患者相比,SUA≤4.5 mg/dl患者的30 d良好预后的比例更高( P=0.004)。尚不能认为SUA与30 d病死率或功能不良相关。同时,尚不能认为与卒中后3、6、12个月不良预后相关。然而,在校正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和严重程度(NIHSS <9)、卒中发作后时间、血清肌酐、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后,SUA 水平≤4.5 mg/dl与短期良好预后呈正相关(比值比=1.76,95%可信区间为1.05~2.95,阴性预测值=81.1%),而尚不能认为与随访3、6或12个月的预后相关。与高水平SUA患者相比,SUA≤4.5 mg/dl患者往往年龄<55岁、多为女性、轻度中风、血清肌酐水平正常、很少患高血压。尚不能认为从卒中发作到入院的时间与AIS 严重程度或SUA水平相关。结论低SUA水平与短期良好预后相关, SUA是脑梗死程度的指标,而不是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危重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Ossermann分型,对120例Ⅲ型和Ⅳ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对上睑肌力、上睑疲劳、眼球水平活动程度、上肢疲劳、下肢疲劳、面肌肌力、吞咽功能及呼吸功能进行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分别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绝对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后血浆置换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这三组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重症肌无力危重进行治疗,其疗效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为临床上脑卒中后痴呆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4例进行临床分析,先于脑卒中后第7~10d进行初次神经心理学评估。脑卒中后3个月再次对资料完整患者进行全面神经心理评估及Hamilton抑郁等级量表分级,并根据206例患者是否痴呆分为痴呆组74例和非痴呆组132例,同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率为20.14%。与非痴呆组比较,痴呆组年龄更高、体力劳动者更多、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和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更高(P<0.05)。痴呆与年龄、职业、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脑白质疏松症及脑卒中部位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高,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早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01~2014-06间在我院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0例患者(卒中组)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其入院血CRP水平,并随访患者30 d;研究主要终点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和改良功能障碍量表的差异。结果卒中组CRP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卒中组和对照组CRP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6.3%(n=61)和5.0%(n=2)(P<0.001)。高CRP水平的卒中组患者死亡率(32.8%)显著高于正常CRP患者(0)(P=0.015)。同时,高入院CRP水平与高死亡率明显相关(P<0.001)。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相比,预后较差患者平均CRP水平明显更高(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高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04)和高入院CRP水平(P=0.008)与短期死亡率独立相关。结论入院高CRP水平和高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死亡和运动功能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罗伟汀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05-10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3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70例和对照组1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降纤酶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5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1.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浆比黏度、高切值、低切值、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降纤酶能有效防治凝血和血栓形成,达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