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1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的是患者的临床替代终点。而对预后终点的关注不够,因此在治疗上存在诸多的“灰区”。规范即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指南/或建议,它以科学证据为导向,与传统的治疗模式比较具有更科学、更实用、更高效的特性,把规范与个体化结合,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辨证思想,也显现出其人性化治疗的特点,实践证明也具有更强的优势。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直接原因,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是从源头上阻断和抑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湿之为病,临床所见者颇多。根据其兼邪挟气之不同,有风湿、寒湿、暑湿、痰湿、湿热之分,历来被医家所重视,是用中医药治疗有肯定疗效的病证之一。湿病的治疗方剂很多。自东汉之仲景,至金之东垣、明之景岳、清之温病诸家,每不乏良方,给临床提供了广阔的选择范围。譬如,对于湿阻中焦,而又无明显热化或寒化时(毋庸置疑,湿属阴邪,多有阴的表现),苓桂术甘汤、藿朴夏苓汤、二陈汤、泽泻汤、古欢室方、平胃散等方均可加减运用,而笔者每以清震汤变通治之。  相似文献   
3.
吞咽异物,多见于儿童,而且多系误吞。本例为一18岁女性,因与同伴吵架,精神上受到刺激,人格上受到侮辱,企图自杀而有意吞下的。吞下物为金属小刀。于某日上午11时30分吞下,下午1时送医院就诊,经腹部透视和摄片检查,发现“胃内相当于窦部位置有一横形的大小为7.5×1.5cm 的长条状致密阴  相似文献   
4.
“咯血”后期宜疏利咯血证来势急,病情多凶险,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辨证处方的同时,还应治标……止血,这一点临床医生较重视,收效也往往理想。但咯血停止,或且基本停止以后,巩固疗效却是一件难事,常常操错于反掌之间。若但观咯血之人,失血伤气,病体属虚一面,补字当头,则万万不可。何以言之?当看到血虽止,但离经之血未必排尽,徒以壅补,必致肺气壅滞,若厚腻之味与痰气、瘀血败浊相胶结,更使病情缠绵,轻者胸闷、咳嗽经久不愈,重者或见于胸闷窒痛,或胶结之邪阻塞脉道,气血无常道可行,溢于脉外,咯血  相似文献   
5.
6.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和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的8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87例病人中,存活69例,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其中良好42例(48.3%),中残13例(14.9%),重残11例(12.6%),植物生存3例(3.4%),死亡18例(20.7%)。结论 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积极综合治疗、亚低温治疗及细致有效的护理,可降低病死率,减少病残率,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中西药早期联合与个体化辨证施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方法对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给予生长抑素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与早期联合中药生大黄为主的个体化辨证施治。对照组除早期不用中药外,其余治疗方法同研究组。结果发病后第1周症状体征改善与Ranson指标改善有效率研究组67%,对照组37%(P〈0.05)。CF分级评分两组无差异性变化。4周死亡率研究组34%,对照组62%,P〈0.05,CF分级评分:研究组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胃火牙痛     
某男,24岁。1983年5月10日诊。诉右侧牙痛二天,火烧火燎,颌肿咽痛,坐卧不安。牙科诊为“智齿冠周炎”,予以贝尔多液含嗽,青霉素肌注,不效。询知病前有食米糖及  相似文献   
10.
王义广,武宁县中医院首任院长、江西省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在医学上,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为本,又航涉诸多流派,旁及百家之说,博采众贤之长,对经文及后世医家关于医理的精辟论述、药性、汤头谙熟于心,每用药之经典,成为其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