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牵引床牵引复位后微创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实际效果。方法将32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微创治疗手术组(观察组)和传统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以牵引床辅助下复位、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收集两组的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术后情况(术后皮肤感染、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以及最后一次随访进行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的数据。将统计结果汇总后,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32例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个月。对照组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33.33%,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两组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的WOMAC评分和HSS评分数据分析,观察组仍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床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与传统切开复位法相比,以牵引床辅助间接复位骨折,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对于软组织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皮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复杂骨折34例,随诊3~12个月,平均7个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9例,良5例。LCP有高度的稳定性,是治疗胫骨复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已有针对miRNA/mRNA轴调节骨关节炎疾病进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先前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具有临床预测价值的mRNA(磷脂酶Cδ3:phospholipase C delta 3,PLCD3)及其靶向miRNA(miR-34a-5p),尚缺实验验证其调控骨关节炎的具体作用及机制。目的:探讨miR-34a-5p/PLCD3轴对骨关节炎进展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1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滑膜为骨关节炎组,同时选择同期因创伤致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的15例年轻患者的健康滑膜为对照组,Real-time PCR法检测滑膜中PLCD3及miR-34a-5p的表达。通过细胞转染的方法,将人滑膜关节炎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 like synovial cells-osteoarthritis,HFLS-OA)进行处理,并分为miR-34a-5p模拟物组、pCDH-PLCD3组、miR-34a-5p模拟物+pCDH-PLCD3组、miR-34a-5p抑制剂组、si-PLCD3组、miR-34a-5p抑制剂+si-PLCD3组,通过Real-time PCR法检测PLCD3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观察患者术后足踝功能及术后切口愈合等情况。方法:在2014年12月~2016年06月,对于合适类型的跟骨骨折采取跟骨后外侧纵行切口、跟骨前方斜切口“八”字双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后予以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予以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对27例跟骨骨折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跟骰骨折、跟距关节面压缩骨折和舌形骨折进行了治疗,所有病例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26例获得随访,时间6月至2年,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优15例,良9,可2例,总优良率约92.3%。结论:“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减少了对软组织的侵扰,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适用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类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经典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运用"蛋壳"优化球囊成形技术,观察临床和影像学各类指标,探索新术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常熟市中医院骨科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病例48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运用"蛋壳"优化球囊成形技术;对照组24例采用经典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Genant's半定量法判断椎体的畸形程度和骨水泥渗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末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12. 5%,对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Genant's半定量法术后Ⅰ度占82%,对照组Ⅰ度占7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运用"蛋壳"优化球囊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rs2234693)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2234693进行病例-对照关联研究,共对1 953例受试者(1 033例病例组和920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结果 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和性别进行校正后,显性模型(TT+TC vs. 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等位基因C相比,T等位基因频率也较高(P<0.05)。按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分层,TT+TC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与轻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明显相关,但与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无关。结论 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在早期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6月,对于合适类型的跟骨骨折采取跟骨后外侧纵行切口、跟骨前方斜切口"八"字双切口入路,复位骨折后予以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采用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27例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例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个月~2年,AOFAS踝及足功能评分优15例、良9例、可2例,总优良率92.3%。结论:"八"字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类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平行放置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2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平行放置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分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6例.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根据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检查及Aitken-Rorabeek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8.3个月(6~12个月),结果显示骨折均愈合,且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Aitken-Rorabeek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9例,可3例,总优良率为88.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等.结论 平行放置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满意,其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缪逸鸣 《中外医疗》2016,(29):54-5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80例,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带锁髓内钉组60例,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手术;加压钢板组60例,给予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外固定支架组60例,给予外固定架手术,并观察3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优良率、感染率及并发症率等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带锁髓内钉组优良率93.33%,加压钢板组优良率76.67%,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86.67%,带锁髓内钉组优良率分别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锁髓内钉组、外固定支架组及加压钢板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3.5±14.4)d、(155.4±16.2)d、(185.3±15.5)d,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带锁髓内钉组患者发生感染率及并发症较少。结论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建议首选带锁髓内钉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其中带锁髓内钉组临床效果显著,且感染率及并发症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