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使用高频超声来评估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程度,为临床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 对46例糖尿病足患者(共59侧,A组)和健康志愿者89例(共178侧,B组)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测量踝管处胫后动脉内径、胫后动脉血流速度、胫神经横截面积.结果 胫后动脉内径A组为(1.56±0.31)mm,B组为(2.21±0.4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血流速度A组为(33.53±13.33) cm/s,B组为(47.6±9.44)c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神经横截面积A组为(3.55±0.58)mm2,B组为(2.85±0.28)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频超声检查提示:A组胫后动脉内径明显缩小、胫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胫神经水肿明显.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高频超声检查有明显胫后动脉内径缩小、胫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胫神经水肿者,内科治疗控制血糖后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大鼠,观察神经松解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探讨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机制。方法随机将20只糖尿病大鼠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通过磁铁压迫方法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建模成功后4周,对照组大鼠单纯换药,实验组大鼠松解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及胫后神经。记录两组实验开始、1周、2周、3周、4周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1周、2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3周、4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周实验组、对照组创面CD34水平分别为(37.3±3.56)cm~2、(48.1±11.90)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解术对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有明显效果。神经松解术可能通过重建创面血供影响其愈合。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脊髓圆锥末端内麻醉无可视化技术支持,主要通过麻醉师根据患者体表骨性特征进行穿刺定位,其难易程度与患者当前状态、麻醉师经验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归一化的目标区域进行深度特征提取,增强特征的表征能力;最后输入到本文采用的SVM分类模型,得到最终的检测到的脊髓圆锥末端结果。定性定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深度检测模型的检测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小勇 《健康之友》2006,(4):107-107
在办公室里漫不经心地一句:这些猎头真是无孔不入,连我的私人电话都能知晓。足以让老板心惊肉跳地盘算,加多少薪金才能拴住你。[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避免或减轻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带来的供区损伤。方法应用人工真皮修复57例手部外伤性组织缺损及再植术后坏死组织切除后手部缺损的患者,对手部创面缺损治疗后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及创面重建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结果 57例患者手部创面修复后效果满意,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可避免或者减轻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带来的供区损伤,尤其在手指末节缺损治疗方面疗效显著,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重度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微创技术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67例,分为微创组(32例)及对照组(35例),分别应用不同切口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口愈合时间、治疗优良率、瘢痕痛发生率.结果 应用显微外科、微创技术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均获得满意疗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瘢痕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显微、微创技术治疗重度腕管综合征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通过解剖16侧10%福尔马林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背阔肌形态变化及其起点处与腰背肌的解剖结构关系。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 背阔肌起点处肌质薄,肌束分两大部分,肌束方向不一致,胸背神经分两支分别支配。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表面的胸腰筋膜愈着紧密,此处胸腰筋膜腱膜增厚;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之间有血管、神经自肌肉深面穿过,解剖位置恒定。  结论 背阔肌解剖形态特点及胸背神经支配特点是肌肉转位后前臂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背阔肌携带起点处的浅层腰背肌肉的背阔肌复合组织瓣可以增强转位术后前臂肌力,且无需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9.
王义生  郭小文  秦小勇 《吉林医学》2013,(30):6215-6216
目的:总结归纳急性腕管综合征的非手术疗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进行保守治疗的急性腕管综合征患者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对象,采取随机卡片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非甾体抗炎药、Vit B1、Vit B12及支具固定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中频电治疗及手法松解治疗;结局指标观测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MCV及SCV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腕管综合征采取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达到镇痛消炎、营养神经、改善腕部循环、放松肌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月共收治腰椎骨折伴有脊神经损伤的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病灶切除加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术后6个月评价中治疗前为A级的患者无明显改善,而B级中5例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C级中8例恢复到D级,3例恢复到E级,D级中11例恢复到E级。神经分级B、C级患者改善人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而恢复到E级人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只有神经损伤A、B级的患者出现了术后的不良反应,而神经功能C、D、E级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即神经损伤越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R=0.550,P=0.000)。病灶切除加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伴有脊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