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膜Na+K+-APTase是推动细胞内外Na+、K+作跨膜转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酶类,它与其它膜ATPase一道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离子转运、交换,旨在保持细胞内正常离子浓度,lubin和Cahnin[1]研究表明细胞内K+的RNA和蛋白质合成代谢要素...  相似文献   
2.
3.
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祁建生  李秀娟  杨春波 《新中医》1999,31(1):34-35,40
测定了102例慢性胃炎病人和30例正常人基础和胰岛素刺激后红细胞膜NaK-ATPase活力,红细胞ATP含量及24h尿17-OHCS排出量,结果表明:脾胃湿热膜NaK-ATPase数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细胞内能量代谢在应激情况下有所减退;尿17-OHCS与NaK-ATPase和ATP存在正相关,因而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明“肾”对“脾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老年人骨质疏松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其病理机制颇为复杂。本文通过对 2 0 9例肾阳虚证型骨质疏松症病人进行血E2 、睾酮、皮质醇、硷性磷酸酶、钙离子、无机磷及尿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拟对中医这一证型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探讨。现将实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9例肾阳虚证骨质疏松症患者选自我院药理基地和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门诊病人。其中男5 0例 ,平均年龄 6 4 5± 7 8岁 ;女 15 9例 ,平均年龄6 0 1± 6 3岁 ,均为绝经期后妇女。所有病人均经双能X线 (DEXA)检查 ,骨密度测定出现阳性征象 ,按中国老年学学会…  相似文献   
5.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为探讨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意义和现代含义,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和病理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多指标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00例湿热证中,属炎症性病的43种,占西医病的59.7%。在慢性胃炎的研究中发现,湿热证组的活动性炎症和HP的感染程度均显著高于脾虚证组,湿热证组的OKT3,OKT4,OKT4/OKT8,LCT,IgG,C3,CIC,Na^+K^+-ATPasc活性,ATP含量,尿17-OHC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女性患者肾阴虚证型机理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测定33例慢性胃炎女性肾阴虚证型病人血清E2、DBHasw的24小时尿17-OHCS含量,并对22名同年龄段正常妇性进行对照试验,结果病人组血E2和24h尿17-OHCS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DBHase明显高于对照组,且E2与DBHase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测定尿胃蛋白酶活力水平,作为衡量胃主细胞分泌功能的一个指标,与直接测定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活力具有同样的临床价值。为初步探讨尿胃蛋白酶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我们对65例慢性胃炎作了检测,并以16例正常人为对照,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 methylpachyma tan)对动物实验性肿瘤的体外培养及体内抑瘤实验均有强烈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并显著延长实验动物的生命。其抗肿瘤活性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临床应用于治疗胃癌、肝癌等病人,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进食欲,减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红细胞Ins-RTPK活性变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病人不同中医证型红细胞 Ins- RTPK活性变化。方法 :对 2型糖尿病 1 0 8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另设正常对照 3 0例 ,分别测定红细胞 Ins- RTPK活性及 2 4 h尿1 7- OHCS排出量。结果 :中医各证型红细胞 Ins- RTPK活性下降 ,其变化规律呈气滞血瘀型≌阴虚热盛型 >气阴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 ;各证型 2 4 h尿 1 7- OHCS也有一定改变。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实验室变化说明 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与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