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沉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EAT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16HBE)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16HBE细胞分为Control组、LPS组、LPS+si-NC组和LPS+si-NEAT1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lncRNA NEAT1、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炎症因子水平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沉默lncRNA NEAT1后,IL-1β、IL-6、TNF-α及其mRNA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及p53、p-IκBα、p-NF-κB p65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及PCNA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p-NF-κB p65相对荧光强度(细胞核/细胞质)降低(P<0.05)。 结论沉默lncRNA NEAT1表达抑制16HBE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并区域适形调强(IMCRT)治疗的剂量效应.通过中药的辅助整合为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不同策略有效综合治疗的依据.方法:对手术失败或无手术适应症的空腔或浅表肿瘤患者,采用局部与区域的综合治疗手段,观察分析20min、30min、200J/cm2、300J/cm2、1次、3次光化物理疗法(PCT/PDT)不同时间、剂量、分次(TDF)与IMCRT和同步中医药治疗的量效关系.结果:PDT物理疗法与IMCRT和同步中医药治疗,随着TDF的变化有显著统计意义,PDT对中晚期肿瘤特别是空腔脏器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肯定的,对梗阻型、放化疗失败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有较高的姑息治疗价值.结论:采用PDT、IMCRT与中药不同策略的整合治疗,通过TDF的优化同步中医药的辅助方案,创伤性小、副作用少,可达到减毒增效带瘤生存的目的,使中晚期肿瘤患者"变不治为可治".  相似文献   
3.
4.
光动力疗法联合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局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区域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comformed radiotherapy,IMCRT)治疗的剂量效应,为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不同策略的有效综合治疗依据.方法 对手术失败或无手术适应证的空腔或浅表肿瘤患者,采用局部区域的综合治疗手段,观察PDT治疗在不同时间、能量密度、分次(TDF)与IMCRT/中医药治疗的量效关系.即分析在一定能量密度下照射20 min/次、30 min/次或照射1次、3次,以及不同能量密度即200 J/cm2、300 J/cm2下PDT治疗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PDT联合IMCRT和中医药治疗肿瘤,随着TDF的变化有显著统计意义,PDT对中晚期肿瘤特别是空腔脏器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肯定的,对梗阻型、放化疗失败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有较高的姑息治疗价值.结论 采用PDT、IMCRT与中药不同策略的综合治疗,通过TDF的优化方案,创伤性小、不良反应少,可达到减毒增效带瘤生存的目的,使中晚期肿瘤患者"变不治为可治".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肺癌已跃居成为癌症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早期诊断对降低肺癌病死率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已确定了支气管上皮的3种癌前病变:鳞状上皮异常增生和原位癌、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弥漫性特发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另外,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柱状细胞不典型增生也被认为是腺癌的癌前病变.对肺癌癌前病变形态学特征及其伴随的分子和基因学变化的深入了解可能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盛娜  王彤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15):932-935
循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重要的血压和水电解质调节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血管壁、肾脏和脑等组织局部也具有独立的RAS,主要调节局部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我们已经认识到局部RAS在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肺损伤中RAS成分的表达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升高提示肺存在RAS,血管紧张素Ⅱ至少在部分上介入肺损伤反应.肺循环和肺实质中局部RAS活化可能影响肺损伤的程度.RAS基因多态性研究以及与特殊表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RAS在肺部的作用,为进一步的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8.
9.
患者,女,49岁,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7年6月20日收入院.患者于入院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呈阵发性,无痰,无咯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外有学者把热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新途径,进行高热联合化学药物放射治疗腹膜内侵润转移或中晚期肿瘤的疗效研究。特别是热生物学、热剂量学模式的建立,是肿瘤热放、热化或热灌注综合治疗趋向了科学量化的轨道。目的:分析肿瘤区域加温同步低剂量姑息放疗、化疗或热灌注综合治疗的热剂量效应。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七医院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重点专科(全军肿瘤无创诊疗中心)。对象:选择2000-06/2006-09解放军第一○七医院全军肿瘤无创诊疗中心收治需内科保守姑息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455例,均经病理或影像学确诊,ECOG评分2~4分。纳入患者均对检测和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热灌注组(n=53)、热放疗组(n=874)、热化疗组(n=458)和单热组(n=70)4组。方法:入院后,热灌注组、热放疗组、热化疗组和单热组分别进行腹盆腔灌注、分次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常规化疗和中西医结合姑息用药治疗。同时应用体外内生场热疗系统RF透热加温,腹腔内温度通过穿刺针将热电偶置入腹腔,采集腹腔不同3个测温点温度,同时监测直肠和外耳道两个不同测温点,记录治疗目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以相当40℃/min作为热剂量,热灌注1次/周,区域加温2次/周,60min/次,目标温度以39.5~43℃,求取40℃/min的热剂量。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于加热前1h完成,3~5Gy/F、3~4次/周、DT30~50Gy,热灌注2~3次/周,热放1~2次/周,6~8次/疗程。分析各组患者不同温度及不同病种的热效应。主要观察指标:①分析有效热剂量的效应。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和Zubrod-ECOG-WHO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③观察腹水变化情况。结果:纳入的1455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灌注后加温15min大多升至39.5℃以上;25min后升至40.0℃以上;35min后升至41.0℃以上;常以此温度维持治疗,也有升至43.0℃的患者。其中41℃以上有91例,40~40.9℃有414例,39.5~39.9℃有950例。②40℃/min的热剂量对分次调强适形放疗、低剂量化疗和热灌注均有明显治疗增益,热灌注组、热放疗组、热化疗组和单热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6%,81.9%,80.0%和50.0%。热灌注组、热放疗组和热化疗组40~40.9℃和39.5~39.9℃临床疗效好于单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患者Zubrod-ECOG-WHO评分比较:治疗前后Zubrod-ECOG-WHO评分改善或提高的有76.3%。④治疗前后患者腹水变化情况:治疗后腹水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5%。⑤不同病种不同温度的疗效:同一疾病41℃以上和40~40.9℃的治疗效果与39.5~39.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1℃以上与40~40.9℃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区域加温局部分次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中晚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是肯定的。②随着40℃/min热剂量的增加或温度的升高疗效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