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6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中保护回流静脉的方法及意义,为确保手术成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保护回流静脉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患者行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明确上矢状窦通畅程度与脑膜瘤周边静脉回流代偿情况,术中尽量保护回流静脉及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未评价矢状窦通畅情况,未保护回流静脉。依据Simpson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对症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4例(94.44%),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0例(71.43%),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前行MRV检查,术中保护回流静脉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95年6月-2008年4月收治的巨大嗅沟脑膜瘤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病程3-6年;以头痛为主诉者8例,首发症状为癫疒间 2例,嗅觉障碍9例,视力明显减退3例;  相似文献   
3.
自体血回输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解剖因素而决定,颅脑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术中出血量大,一般都在600 ml左右,多者可达1 000 ml以上.尽管目前的输血技术和检测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大量输入异体血仍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亦使本就非常紧张的血源更加馈乏.我科于1999年12月至2002年10月对68例颅脑手术患者施行了自体血回输,方法简单,效果可靠,且无不良反应,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其中4例女性为复发后2次手术;年龄27-57岁,平均(41.3±7.8)岁;头痛17例,肢体力弱12例,肢体麻木14例,癫发作7例;肿瘤直径3-4 cm 5例,4-5 cm 7例,>5 cm 8例;肿瘤跨窦生长3例,位于一侧17例.  相似文献   
5.
性生活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性行为和人类生活有很大关系,正常的性活动,除了延续后代外,人们在满足性要求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愉快。然而,性异常在临床上往往造成较为罕见的疾病,这类疾病,常使患者万分痛苦,也使医者颇感棘手。笔者就临床所见五份案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马某,女,39岁,已婚,工人,住院号40589。以发烈、头痛、呕吐4小时之主诉于1987年6月19日入院。5小时前曾服利福平150mg,1小时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3-01在渭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经手术治疗的3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再出血23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本组347例患者23例手术后24 h内发生再次出血,发生率6.63%(23/34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入院时GCS评分较低、口服阿司匹林、入院时舒张压>90 mmHg、凝血异常、血肿量>60 mL、中线结构移位和手术持续时间与术后再出血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舒张压>90 mmHg(OR=6.371)、凝血功能异常(OR=21.832)和血肿量>60 mL (OR=28.548)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入院时舒张压>90 mmHg、凝血功能异常和血肿量>60 mL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处理以上危险因素对预防术后再出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最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电极(1.8mm)作为毁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锥颅引流治疗的110例老年人CSD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MRI是最好的确诊方法;锥颅引流老年人CSDH安全有效;应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