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治疗的45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分析4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1)周期性麻痹以散发多见,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比女为10:l,以男青年多见占77.5%。(2)继发性周期性麻痹中甲亢占54.5%,使用地塞米松后发病占45.4%。(3)30%白细胞增高,85%心电图异常。(4)肢体瘫痪程度与血钾下降程度无平行关系。(5)所有病员经口服及静脉补钾症状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分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细胞起源亚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12例及北京大学医学部8例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Hans模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例和非GCB型19例。在mRNA水平利用NanoString技术平台分析样本中15个Lymph2Cx分子分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20例DLBCL患者分型,并分析按此分型组间预后的差别。结果:通过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对20例DLBCL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后分型显示,11例为类GCB样型,9例为类活化B细胞(ABC)样型;10例类GCB样型按Hans模型为非GCB型。生存分析显示,类GCB样组总生存优于类ABC样型组( P=0.019)。 结论: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可用于DLBCL的细胞起源分型,该分子分型策略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误输入煤油中毒致ARDS及双测渗出性胸膜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性,21岁,因误输入煤油20ml呛咳呼吸困难2小时入院。入院前2小时,患者因产褥感染,在当地治疗,误将床头柜上盛满煤油的甲硝唑瓶当甲硝唑给其输上。约输人20ml,患者即感呛咳,呼吸困难。立即停止输入煤油,给氧、补液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加重,端坐呼吸,遂入我院。既往、个人、月经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时查体T36。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髓外淋巴结为首发的 CML 急性变患者,结合该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骨髓及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遗传学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例患者曾被误诊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骨髓表现为典型的 CML 慢性期,淋巴结表现为急变期,大部分呈淋巴母细胞分化,少量呈髓系分化。具有特征性费城染色体及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CML 慢性期患者发生髓外淋巴结急性变少见,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并综合应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5.
例1女性,25岁,左上腹部肿物伴憋胀40余天,发热、咽痛3 h,遂于2009年7月2日在外院行超声波及CT检查示:左肾占位性病变。7月3日在我院行CT检查示:左肾下极肿块(考虑肾肿瘤伴肾周积液),左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体格检查:左上腹部可触及一肿物,大小7.0 cm×6.0cm,质硬,压痛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临床诊断为左肾肿瘤,对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统计我院2006年-2010年的18例胃MALT型淋巴瘤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初始症状、内镜下特点、病理特点,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平均60岁,男女比例1.25:1;本组18例中16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88.9%;内镜下8例表现为胃窦部黏膜霜斑样糜烂,6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疑似BorrmannⅢ),3例见胃窦、胃体多灶结节性隆起,1例为胃壁弥漫浸润(疑似BorrmannⅣ),全部病例均经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16例HP阳性患者经根除HP治疗后12例(75%)病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直接手术者2例行术后化疗,随访5年未复发。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惰性经过,预后良好;根除HP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重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蛋白高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DLBCL非特指型患者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bcl-2及bcl-6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3个基因异常情况.结果 50例DLBCL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85岁,中位年龄50岁.发病部位:淋巴结23例(46.00%),结外27例(54.00%),以胃肠道最为多见(13例,48.1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蛋白阳性率94.00%(47/50),阳性细胞超过40%者41例(82.00%);bcl-2蛋白阳性率84.00%(42/50),阳性细胞超过70%者38例(76.00%);18例(36.00%)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FISH检测结果显示,7例(14.00%)c-myc断裂,2例(4.00%)扩增;6例(12.00%)bcl-2断裂,4例(8.00%)扩增;8例(16.00%)bcl-6断裂,3例(6.00%)扩增,1例(2.00%)同时断裂及扩增;4例(8.00%)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其中1例(2.00%)c-myc合并bcl-2基因异常,2例(4.00%)c-myc合并bcl-6基因异常,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例(2.00%)同时检测到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4例多重基因异常病例中,3例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GCB),1例起源于非GCB.18例c-myc和bcl-2蛋白双高表达组仅有3例(16.67%)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包括2例DHL和1例THL.结论 多重基因异常在DLBCL中的检出率为8.00%.基因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于分子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聪山  徐世成  李波  罗光涛 《临床荟萃》2003,18(22):1295-1295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在临床并不少见 ,可发生在中风的任何时间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 85例 ,其中继发癫痫 2 4例 (8.4 % ) ,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脑卒中患者 2 85例 ,男性 2 0 5例 ,女性 80例 ,年龄 38~ 84岁 ,平均 (5 9.8± 11.2 )岁 ,其中脑出血 (CH) 15 5例 ,占5 4 .38% ;脑梗死 (CI) 110例 ,占 38.5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2 0例 ,占 7% ;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 ,所有病例均无癫痫及与癫痫相关的病史。癫痫分类根据 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癫痫学术会议癫痫发作分类法[1] 。1.2…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