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探究兔VX2骨肿瘤微环境中IL-4、CD34的表达关系和意义.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只.在实验组左侧胫骨经胫骨平台植入V X2肿瘤组织制成骨肿瘤模型,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手术方式,但不植入V X2肿瘤组织.术后7d、14d采用封闭活检抽取左侧胫骨近端骨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中IL-4、CD34含量.同时,在术后14d处死,取胫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家兔均建模成功,纳入研究.术后7d,家兔髓内IL-4、CD34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IL-4、CD34含量与术后7d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骨肿瘤模型组植瘤14d时,肿瘤组织在胫骨髓腔内显著生长,骨皮质见肿瘤细胞.结论 兔V X2骨肿瘤动物模型建模14d内,随着肿瘤快速增殖,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逐渐受到抑制,兔骨组织微环境被破坏,表现为IL-4、CD34表达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兔VX2骨肿瘤模型是一种非骨源性的同种异体移植性骨肿瘤模型,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生物学性质稳定,传代迅速并且容易复制等特点。该模型在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兔VX2骨肿瘤模型建立方法包括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包块种植法,种植点也多种多样,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其研究目的选用适当的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兔VX2骨肿瘤模型的制作和应用日趋多样。本文对兔VX2骨肿瘤的来源、生物学特性、模型制作方法及研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骨科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诊断方法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诊断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但病理学检测仍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本文将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连续纳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且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3例,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内膜增厚组73例、稳定斑块组55例、不稳定斑块组9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ANGPTL8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ANGPTL8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ANGPTL8分别为663.3(529.7,791.9)ng/L、1099.8(847.5,1337.3)ng/L、1925.6(1613.3,2300.6)ng/L、2901.5(2662.8,3125.9)ng/L,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ANGPTL8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902,P=0.001)。血清ANGPTL8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血清ANGPTL8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最佳切点为2166.79 ng/L,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70~0.980,P=0.001)。结论血清ANGPTL8水平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经胫骨种植VX2瘤组织建立兔肺转移瘤模型的肿瘤转移特点及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每只家兔均在左侧胫骨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制成VX2骨肿瘤模型。模型制备后,每周处死15只家兔,行大体解剖,观察肿瘤在肺部转移情况,并将肺组织行固定、包埋后制成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其镜下表现。结果 30只家兔均在肺部发生肿瘤转移,成模率100%。大体解剖,第1周解剖见肺组织中多发肿瘤结节,主要分布在肺脏边缘,从肺边缘向肺门逐渐减少;第2周肿瘤结节布满全肺,结节明显多于第1周。HE染色镜检,肿瘤细胞在肺脏中聚集成巢,结节中心为坏死细胞,周围为核大深染的肿瘤细胞和炎性细胞,肿瘤细胞与正常肺组织间边界不清晰。结论 经胫骨种植VX2瘤组织建立兔VX2恶性骨肿瘤肺转移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肿瘤生长迅速、可以在基础研究中推广使用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两种微创固定方法治疗青少年(10~14岁)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52例肱骨近端骨折的大龄儿童(10~14岁)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24例,采用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维持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经皮克氏针穿针内固定联合石膏外固定维持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术后3、7 d上臂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肘关节Mayo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对比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为Neer Ⅱ、Ⅲ型骨折,术后连续随访15个月。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7 d 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观察组住院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与肩关节Mayo评分分值均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5个月共3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因骺板早闭或骨桥形成导致的患肢生长紊乱和成角畸形。 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经皮克氏针穿针内固定后,外固定架维持相比石膏外固定维持,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固定治疗方案,但同时会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