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2种不同引流方式(单根多孔引流管与双胸腔引流管)的效果,选择较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排除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持续出血、支气管残端持续漏气而再次手术的数据完整的8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依据引流管放置方式不同分为单根多孔引流管组(44例)与双胸腔引流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平分(VAS)的差异.结果 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887.16 ±263.27)mL比(1081.41 ± 435.06)mL],引流管带管时间[(4.45 ±1.59)d比(6.21 ±3.43)d],术后住院时间[(9.43 ±1.72)d比(10.95 ±2.11)d]均少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3.91 ±1.07)分比(4.64 ±1.42)分]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1.66 ±0.75)分比(2.08 ±0.77)分]小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放置单根多孔引流管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2例心脏病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3例,后天性心脏病9例,不停跳手术2例,瓣膜置换术8例。结果:均痊愈出院。术后1周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一旦确诊,应尽早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年龄因素不应作为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2种不同引流方式(单根多孔引流管与双胸腔引流管)的效果,选择较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排除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持续出血、支气管残端持续漏气而再次手术的数据完整的8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依据引流管放置方式不同分为单根多孔引流管组(44例)与双胸腔引流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平分(VAS)的差异。结果 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小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放置单根多孔引流管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55岁,农民,体重:72kg。主诉:反复发作右侧胸痛6月余。入院时查:T36.2℃,R20次/min,P84次/min,BP140/95mmHg,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双侧睾丸正常,未见阳性体征,胸部CT:右前纵隔一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约73mm×54mm,其内密度不均,并可见块状及点状的高密度  相似文献   
5.
食管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肠内营养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德存  疏玉玲  卞企梅  任高飞 《安徽医学》2009,30(11):1309-1311
目的总结89例食管、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食管、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早期(24h后)经术中放置的十二指肠营养管应用能全力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术前、术后7d测定体质量、血清清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临床观察营养期间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结果食管、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7d体质量、血清清蛋白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全组质量均能耐受早期营养支持,未发现有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明显异常。结论食管、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安全可行,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