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特征。方法:比较两型糖尿病病人血脂代谢与空腹血糖、年龄、体重的关系。结果:①不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以TG升高为主,TG值明显高于正常人;②两种类型糖尿病。空度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较高;③1型糖尿病病人年龄与血脂无相关性;2型糖尿病病人年龄越大,血脂异常患病率越高;④1型糖尿病病人体重指数与血脂异常患病率不相关,2型糖尿病病人体重指数越大,血脂异常患病率越高。结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血脂异常与空腹血糖、年龄及体重指数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并对其转染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效率.方法 将已构建好的重组载体转染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改变DNA的量、转染后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 h用RT-PCR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质粒2~10 μg获得最佳的转染效率,提高转染后培养基的血清浓度可提高转染后细胞存活率及转染效率.RT-PCR检测转染后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有PDX-1表达.结论 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提高了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nestin阳性细胞的效率,为其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青年起病、非肥胖的、GADA阳性的初诊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干扰素 (INF -γ)、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水平的改变 ,探讨吡格列酮是否通过下调炎症反应来延缓或阻止免疫细胞对胰岛 β细胞的破坏。 方法 运用放免法技术测定治疗前 1 2例入选患者和 1 9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空腹及餐后 2h血清INF -γ、TNF -α、C -肽 (C -P)、胰岛素 (Ins)水平 ;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的INF -γ、TNF -α、C -P、Ins水平。结果 血糖 (BG)的变化与INF -γ ,TNF -α均无相关性 (P均 >0 .0 5) ;C -P ,Ins的降低与TNF -α的降低呈正相关 ;与INF -γ的升高呈负相关 (P均 <0 .0 5)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随着C -P、Ins水平的改变 ,TNF -α升高 ,INF -γ降低。结论 血清TNF -α、INF -γ的变化与非肥胖的初诊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发生相关 ,吡格列酮通过下调炎症反应来延缓或阻止免疫细胞对胰岛 β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与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2、TNF-a及INF-γ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2例糖尿病患者及32例正常人血清IL-2、TNF-a及INF-γ浓度并进行比较;检测其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三种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2、TNF-a及INF-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O.01);IL-2、TNF-a及INF-γ与反映胰岛素抵抗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呈正相关;患者血浆IL-2、TNF-a及INF-γ指标的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结论患者体内高水平的IL-2、TNF-a及INF一γ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三者相互作用,促进2型糖尿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王海澜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1):1229-1231
目的 :比较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与美吡达联合治疗或三餐前常规胰岛素与美吡达联合治疗 2型糖尿病继发磺脲类失效的患者的代谢控制及体重增长。方法 :选择 64例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用三餐前常规胰岛素 (A组 )或睡前中效胰岛素 (B组 ) ,两组均与 3 0mg美吡达联用 ,分别在 0、6和 12周测得其代谢结果 ,在 0、4、6、8、10、12周测得其体重。结果 :两组血糖控制在 3个月后均获得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与基础值之差在A组中是 (-2 9± 3 6)mmol/L ,B组为 (-4 9± 3 1)mmol/L ,B组较A组减少更显著 (P <0 0 1)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水平相似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相似 ,且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组糖化血红蛋白从 (9 2± 1 4) %降至 (7 3± 1 3 ) % (P <0 0 5 )。B组糖化血红蛋白从 (9 1± 1 1) %降到 (7 4± 1 5 ) %(P <0 0 1) ,每日总胰岛素剂量相似。用药 12周后A组体重增加 (3 3± 1 8)kg ,而B组为 (1 9± 1 4)kg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这两个胰岛素治疗方案对于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及血脂发挥相似的作用 ,通过联合治疗 ,两组均获得显著性体重增长 ,治疗初期 (4周前 )体重增长相似 ,至疗程后期 ,体重增加以A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Nucleofector^TM电转仪介导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及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细胞,并对其转染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效率。方法将已构建好的重组载体以Nacleofector^TM电转仪转染不同方法获得的骨髓来源细胞,改变DNA的量、转染后血清浓度,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h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相同条件下转染骨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NSC)较转染骨髓基质细胞(MSC)可获得更高的转染效率;质粒2~10雌获得最佳的转染效率;提高转染后培养基的血清浓度可提高转染后细胞存活率及转染效率;RT-PCR检测转染后骨髓来源nestin+细胞有PDX-1表达。结论通过优化转染条件提高了pEGFP-C1-PDX-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nestin+细胞的效率,为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ZHJ-MAPCs)在与人肝细胞系L02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1)间接共培养:将第4代ZHJ-MAPCs和人肝细胞系L02仅培养液相通行间接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3、5、7天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ZHJ-MAPCs的ALB、AFP、CK-18、CK-19等肝细胞特征性表型表达情况,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计数阳性细胞比率;(2)直接共培养:将CFSE荧光(绿色)标记的第4代ZHJ-MAPCs与L02(密度均为1×107/L)按照各50%比例混合行直接共培养.5 d后用SABC-Cy3免疫荧光(红色)双标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ZHJ—MAPCs表达ALB,AFP,CK-18的情况.同样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1)间接共培养:AFP在ZHJ-MAPCs间接共培养第1天即表现为强阳性,随后表达逐渐减弱.ALB在共培养第1天有可疑阳性,第3天出现较强的阳性,第5天达到高峰.CK-18在培养第1、3天检测均为阴性,至第5天开始出现阳性,第7天表达较前增强.CK-19在各时间点均为阴性着色.(2)直接共培养:胞质内呈黄色荧光ALB和CK18的阳性细胞即向肝细胞分化的ZHJ-MAPCs在共培养5 d时出现较多,而AFP阳性表达则仅出现在极个别细胞,该结果与阳性对照细胞荧光表达类似.结论:人骨髓来源的ZHJ-MAPCs与人肝细胞系L02行间接或直接共培养均能够诱导其向成熟肝样细胞定向分化,且直接共培养有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制定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N)的康复治疗模式.方法:将61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另外实验组给予TENS配合微波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15d)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定量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的评定,并随访观察预后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TENS配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随访的问卷调查,治疗组患者对四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异常恢复满意度及疼痛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治愈率治疗组(26.7%)优于对照组(9.6%)(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3.3%)优于对照组(48.3%)(P<0.05).结论:TENS配合微波治疗,能有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此疗法比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彭丽媛  王海澜 《医学综述》2013,19(3):513-515
微血管障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长期的高血糖可诱导微血管的基膜增厚、通透性增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血管的这些变化通过破坏离子平衡、血管通透性及血-神经屏障等机制进而导致DPN的发生、发展。现就糖尿病微血管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发生机制及其与DPN的关系予以综述,为临床上DP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海澜  龙爱梅  马真  李慧丰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3):200-202,F000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适当条件下体外分化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大鼠BMSCs及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别培养,在大鼠BMSCs培养过程中加入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培养基中的上清部分,双硫腙(DTZ)染色观察诱导后的细胞着色情况,培养7d后进行了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将BMSCs进行分离和纯化,培养至第4代第6天时细胞形态一致,呈"水草"样排列,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19;混合培养基诱导的BMSCsDTZ染色阳性,RT-PCR检测有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PDX-1)及胰岛素(Ins)表达。结论适当的培养环境下,大鼠BMSCs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