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逆证和肝郁证是肝气运行失常导致的两种常见又易混淆的两种证候。观《中医诊断学》教材 ,仅详释肝郁证 ,鲜有论及肝逆证 ,理论认识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此需做以下几方面的辨别分析。1明确概念界定内涵肝逆证及肝气逆乱之候 ,《中国医学大辞典》别称为“肝邪胀痛”。源本求义 ,其论甚详。《灵枢·论通》曰 :“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生气通天论》补充说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苑于上 ,使人薄厥。”张景岳《类经》中断言道 :“肝气多逆”。确释其含义之所在。可见 ,肝逆证多因情…  相似文献   
2.
王军瑞 《中医教育》2006,25(2):48-49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核心,是辨证理论体系的精华所在,它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严格的规律性,具体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个辨证思维过程。并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证的辨别中,为使初学者尽快掌握其基本  相似文献   
3.
王军瑞 《天津中医药》2009,26(3):262-262
高寒地区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高.笔者在本院附属医院丁椿年教授指导下,结合个人体会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5.
从泻心汤看大黄的止血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指出心经阴气不足,阳热亢盛,血为热迫而妄行致吐血,衄血,以泻心汤治之。后经临床验证,泻心汤治疗各种出血证疗效肯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其效验之处,主要在于大黄一味,其不仅清热凉血以止血,且凉血散血、收敛降逆以止血。  相似文献   
6.
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单纯验证以及知识的零散记忆,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日益膨胀的知识需要。1969年加拿大的M cM aster大学首创了问题中心式学习法,即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并将其引入到医学教育中,现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说,PBL教学模式是现代医学教育史上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王军瑞 《世界中医药》2011,6(6):467-468
针对中医脾病辨证中对脾阴的认识不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就脾阴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类证鉴别及治疗方药等加以阐述,旨在说明脾阴脾阳同等重要,脾阴虚与脾气虚、胃阴虚不可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脾阴虚的发生确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9.
王军瑞 《中医杂志》2006,47(7):552-552
梁某某,男,62岁,工人.1992年2月21日就诊.2年前因脑血栓形成在青海省某医院脑外科住院,经治症状缓解出院.近年来,渐感两腿行动不便,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伴神疲乏力、胸闷、腹胀.诊见神情呆滞,表情淡漠,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口角流涎,心悸少寐,气短胸闷,纳食减少,大便偏干,小便调,脘腹胀闷,四肢震颤,苔白腻,脉弦细.  相似文献   
10.
五音在医学方面应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音即角、宫、商、羽、徵,其应用于医学中不只是对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形象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脏腑的病理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此试将拙识浅析如下:1五音与五脏所主五音配五脏,说明五脏功能所主五音各有其别,进而所言五脏之气在某种情况下反映于外,是以五音的形式表达之。五脏所主五百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胜为脾,……在音为它,在声为欧;……在胜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胜为心,……在音为激,在声为笑;……在胜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