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阻滞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2.7)分,治疗后(23.0±5.7)分,改善指数0.56±0.61;阻滞组治疗前(9.9±2.8)分,治疗后(15.1±7.1)分,改善指数0.33±0.27;针刺组治疗前(9.7±2.9)分,治疗后(13.2±6.5)分,改善指数0.24±0.21。3组治疗前后评分,针刀治疗组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0.001,t=18.32,5.65,4.2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0.01,χ2=38.1,41.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t=6.39,11.85)。结论:与阻滞、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刀是保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两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 ,LC )通常采用Frimberger描述的四孔法进行[1] ,少数采用三孔法完成[2~ 6] ,迄今国内文献未见严格两孔法LC的报道 ,经MEDLINE等检索国外报道的成功例数也极少[7,8] ,仅 4 0余例。我们于 2 0 0 0年 4月12日开始采用两孔“Y”型腹腔镜法 (简称本法 )完成LC 10例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病人中慢性胆囊炎胆石病 7例 ,胆囊良性隆起性病变 2例 ,弥漫性胆囊腺肌病 1例 ;男性 3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  相似文献   
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模拟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无菌性炎症的方法,建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于两种不同动物重复用同一造模方法以考察其可靠性。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材料实验组及模型组。于造模后4、10、30 d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4、lO、30 d进行全血、前列腺环素、内皮素、5-羟色胺观察;0、l、8、15 d进行机械性压迫痛阈实验;将20只日本大耳白纯种兔随机分为四组;模型组、材料实验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于造模后4、lO、30 d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4、10、30 d进行全血、前列腺环素、内皮素、5-羟色胺观察;0、1、8、15 d进行机械性压迫痛阈实验。结果本模型可以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出现明显无菌性炎症、淤血、水肿及后期有瘢痕形成,经组织细菌培养,无细菌感染。模型组炎性递质等指标显著高于材料实验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P<0.01)。结论本模型可以对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无菌性炎症作出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为对象,通过针刀干预对兔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PGF1α)、5-羟色胺(5-HT)、血小板计数(PLT)等的影响,探讨针刀的修复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实验兔24只随机投币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n=6),于造模后10,15,25,30 d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30 d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针刀组10,15,25,30 d测TXB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测PGF1α、TXB2/PGF1α比值与模型组比较P<0.01,tα=3.91,tb=3.87,tc=3.78,td=3.79,tl=3.98,tg=3.76.,5-HT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tp=4.14,tr=3.98,tv=3.73,ts=3.81,tt=3.78;P<0.05,tq=2.46).组织形态学观察,针刀组的成纤维细胞排列成行,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原始瘢痕组织形成,组织修复能力强.结论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具有良好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L3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是以肌腱、韧带的反复炎性修复和炎性递质释放为主要特征,但尚未证实此类创伤性无菌性炎症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参与.目的:通过大鼠创伤性L3横突周围炎症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期同一炎症区域的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研究所进行,材料:将120只SD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材料实验组及模型组4组,每组30只.方法:模型组将0.5 mm×0.5mm的明胶海绵置入L3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中层下制备L3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材料实验组将同样大小明胶海绵置于臀大肌下:假手术组仅显露L3横突,不置入明胶海绵:正常组为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于明胶海绵置入4,10,30 d检测血浆内皮素1水平,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白细胞共同抗原、CD34、CD20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模犁组炎性递质、免疫组化等指标高于其他3组(P<0.01),可以看到免疫细胞被激活的表现.术后4 d正常组血浆内皮素1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1).模型组不同时期肌肉组织内CD20阳性细胞、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细胞及CD34阳性细胞分布多于其他组(P<0.01).而且无菌性炎症中,尤其在生发中心内有CD20阳性细胞显著及中等集合,说明胸腺内B淋巴细胞增生、分化活跃,抗体产生亢进.结论:在骨骼-肌肉功能性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标志着体液免疫发挥了特殊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模拟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无菌性炎症的方法 ,建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 ,对两种不同动物重复用同一造模方法以考察其可靠性。方法 将 90只SD大鼠及 2 0只日本大耳白纯种兔分别随机分为 4组 :正常组、假手术组、材料实验组及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 4,10和 3 0d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同时进行全血、前列腺环素、内皮素、5 羟色胺观察 ;在 0 ,1,8和 15d对大鼠进行机械性压迫痛阈实验。结果 本模型可以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出现明显无菌性炎症、瘀血、水肿及后期有瘢痕形成。经组织细菌培养 ,无细菌感染。模型组炎性介质等指标显著高于材料实验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 (P <0 .0 1)。结论 本模型可以对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无菌性炎症作出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7.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阻滞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177;2.7)分,治疗后(23.0&;#177;5.7)分,改善指数0.56&;#177;0.61;阻滞组治疗前(9.9&;#177;2.8)分,治疗后(15.1&;#177;7.1)分,改善指数0.33&;#177;0.27;针刺组治疗前(9.7&;#177;2.9)分,治疗后(13.2&;#177;6.5)分,改善指数0.24&;#177;0.21。3组治疗前后评分,针刀治疗组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01,t=18.32,5.65,4.2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1,x^2=38.1,41.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t=6.39.11.85)。结论:与阻滞、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刀是保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刀疗法对L3 横突综合征兔血浆TXB2 、6 keto 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兔 18只随机分为针刀干预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 ,每组 6只 ,于造模后 10d、15d、2 5d、30d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针刀干预组 10d、15d、2 5d、30dTXB2 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6 keto PGF1α含量、TXB2 /6 keto PGF1α比值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针刀干预使 6 keto PGF1α、TXB2 /PGF1α比值呈良性改变 ,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增强了组织修复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为对象,通过针刀干预对兔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PGF1α)、5-羟色胺(5-HT)、血小板计数(PLT)等的影响,探讨针刀的修复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实验兔24只随机投币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n=6),于造模后10,15,25,30d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30d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针刀组10,15,25,30d测TXB2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测PGF1α TXB2/PGF1α比值与模型组比较:P&;lt;0.01,ta=3.91,tb=3.87,tc=3.78,td=3.79,tf=3.98,tg=3.76.5-HT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lt;0.01,tp=4.14,tr=3.98,tv=3.73,ts=3.81,tt=3.78;P&;lt;0.05,tq=2.46)。组织形态学观察,针刀组的成纤维细胞排列成行,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原始瘢痕组织形成,组织修复能力强。结论:针刀干预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具有良好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兔血浆TXB2、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18只随机分为针刀干预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于造模后10 d、15 d、25 d、30 d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刀干预组10 d、15 d、25 d、30 d TXB2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keto-PGF1α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针刀干预使6-keto-PGF1α、TXB2/PGF1α比值呈良性改变,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增强了组织修复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