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 ,研究了《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外语课的教学问题。指出独特的专业外语教学方法 ,全面与优质的专业外语教材建设 ,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专业外语教师队伍 ,是搞好《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外语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阳虚状态下肝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复合造模法塑造脾阳虚证动物模型;测定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细胞端粒长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阳虚证的肝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肝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在脾阳虚状态下,肝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可能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根治术的血清HBV DNA阳性的具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的肝癌患者156例。术后分为单纯手术的对照组80例和同时接受手术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76例,抗病毒方案为口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76例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术后1 m和3 m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1.63±1.15)×104copies/ml和1×102copies/ml,较抗病毒前显著降低(P0.05),而80例未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变化;未抗病毒组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5±2.56)月,而抗病毒组为[(21.43±3.35)月,P0.01];未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患者1 a、3 a、5 a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6%、22.3%、0.0%和73.1%、36.2%、2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病毒组患者平均总生存时间为(18.42±3.21)月,抗病毒治疗组为[(30.28±2.62)月,P0.01];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抗病毒组患者1 a、3 a、5 a总生存率分别为81.2%、42.0%、16.3%和92.2%、73.4%、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的肝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王伯庆  丁伟  张国庆  薛峰 《地方病通报》2008,23(6):76-77,F0003
目的 总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提高对HAML的诊治水平. 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例经手术切除和术后病理确诊的HAML患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肝HAML的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例术前确诊,另2例误诊为肝脏其他肿瘤.3例术后随访32~39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临床上,HAML与其他肝良性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因3种组织比例差异,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在众多影像检查中以CT诊断率最高.常规病理检查加免疫组化可确诊及分型,其中免疫组化标记HMB-45阳性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结论 HAML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术前诊断率低,但只要掌握其影像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术前确诊已成为可能.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胆囊癌以肝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多见,腋窝淋巴结转移罕见.我科1例腹腔镜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发生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
肺胚层瘤(embryoma of lung)又称肺母细胞瘤(pulmonary blastoma),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混合性恶性细胞肿瘤.占肺原发恶性肿瘤的0.25%~0.5%。我科收治中心型肺胚层瘤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谈脾虚与肝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病机、临床症状、治疗三方面来探讨脾虚与肝癌的关系。认为肝癌的发生不论外感、内伤,脾虚乃其基本病机之一;晚期肝癌的四大症:黄疸、腹水、肿块疼痛、发热皆可从脾论治;健脾理气法能有效的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西药及攻伐类中药相比,健脾理气中药在肝癌防治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癌联合脾脏切除术与单纯肝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中,25例行肝癌联合脾切除,30例行单纯肝癌切除,对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及血常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单纯肝癌切除组与肝癌联合脾脏切除组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0%、6.67%和4%、20%和16%、20%和20%。两种术式的患者术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癌联合脾脏切除组能明显改善术后血常规。结论:应严格掌握肝癌联合脾脏切除的手术指征,同时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肝癌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