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川崎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41 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儿童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患儿外周血Th1、Th2细胞数量及单个核细胞中T-bet和GATA3 mRNA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h1、Th2细胞比率及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T-bet mRNA、GATA3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为(10.36±3.69)%、(6.46±2.28)%、0.51±0.16和0.38±0.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26±5.22)%、(16.87±4.35)%、0.62±0.21和0.46±0.12,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h1和Th2细胞比率分别与T-bet mRNA和GATA3 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T细胞并非活化而是处于抑制状态,T-bet和GATA3分别对Th1和Th2细胞增殖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我们收治的87例胆道闭锁病例,根据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测定结果分为阴性组55例和阳性组32例,分析术中肝活检组织的病理结果,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术后黄疸清除率和生存时间,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年龄、总胆红素、ALT、AST和G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中肝活检病理结果根据Ohkuma Y分级,阴性组肝纤维化程度低于阳性组(P=0.002);两组APRI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术后阳性组活动性肝纤维化占40.6%(13例),高于阴性组(11例,占20.0%),P=0.048;术后6个月阳性组黄疸清除率62.5%,阴性组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两组累计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比较,阴性组高于阳性组(P=0.034)。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加重肝纤维化程度,影响胆道闭锁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处理策略,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因各种原因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再次手术治疗的60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60例患儿再次手术原因分别为:便秘复发28例(46.7%),吻合口漏20例(33.3%),粘连性肠梗阻7例(11.7%),其他原因5例。首次手术年龄1岁患儿与≥1岁患儿术后便秘复发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8,P0.05),先天性巨结肠不同的首次根治手术方式间再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0,P=0.222)。再次手术后死亡1例。48例获1~11年随访,其中44例排便功能良好,1~3次/d;4例大便次数多,5~11次/d,有少量肛周污粪。13例术后出现小肠结肠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大便失禁患儿。结论术后便秘复发、吻合口漏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效果良好,Soave术式安全有效,为便秘复发后再次手术常用术式。患儿手术年龄与便秘复发无明显相关性,先天性巨结肠首次手术方式与是否需再次手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化疗后其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不同心肌保护药后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的指标。方法:选择2003~2005年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儿31例,均采用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应用果糖二磷酸钠(fructose sodium diphosphate)(实验组)或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保护心肌。在应用DNR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bent assaay)测定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LDH_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研究组(FDP组)患儿化疗后血浆BNP浓度从(3.89±1.43)ng·L~(-1)增加到(15.12±4.38)ng·L~(-1)(P<0.00)。对照组(参麦组)从(3.72±1.38)ng·L~(-1)增加到(18.45±5.29)ng·L~(-1)(P<0.001)。两组化疗前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FDP组患儿血浆BNP水平较参麦组低(P<0.001)。两组化疗前后ECG及LDH_1、CPK-M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BNP可用于监测DNR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和判断心肌保护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肖成云  王从军 《医学争鸣》2009,(19):2005-2007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NR)化疗后其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不同心肌保护药后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的指标.方法:选择2004/2008年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儿31例,均采用DNR+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使用果糖二磷酸钠(实验组)或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保护心肌.在应用DNR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LDH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实验组患儿化疗后血浆BNP浓度从(3.89±1.43)ng/L增加到(15.12±4.38)ng/L(P〈0.001).对照组从(3.72±1.38)ng/L增加到(18.45±5.29)ng/L(P〈0.001).两组化疗前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FDP组患儿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01).两组化疗前后ECG及LDH1,CPK-M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BNP可用于监测D多NR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和判断心肌保护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 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患者进行毫针针刺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穴位注射,所选穴位均为突出节段的腰夹脊穴和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单侧患者取单侧,中央型突出者取双侧。结果针刺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95.0%。结论针刺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2个疗程后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圣朝主任医师认为艾灸能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人体正气,提出"灸法自然,阳生阴长"[1]的观点。笔者有幸拜入蔡主任门下,学习梅花学派针灸之精髓[2]。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髓系相关蛋白8、14(MRP-8、-14)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循环内皮细胞数(CECs)的关系。方法 选取41 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分为冠状动脉无扩张KD组和冠状动脉扩张KD组,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与KD患儿相匹配的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分别通过ELISA、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外周血MRP-8/MRP-14二聚体含量、单个核细胞MRP-8和MRP-14 mRNA表达水平及CECs。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法分析MRP-8/MRP-14二聚体含量与CECs的相关性。结果 冠状动脉扩张KD组患儿MRP-8/MRP-14二聚体含量、单个核细胞MRP-8和MRP-14 mRNA表达水平及CECs均高于冠状动脉无扩张KD组(均P<0.05),且两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MRP-8/MRP-14二聚体含量与CECs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 MRP-8、MRP-14表达增高在K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与CECs增高显著相关,是引起KD患儿血管损伤、冠状动脉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推注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以频繁惊厥为主要表现(惊厥持续状态)且按常规方法 抗惊厥治疗无效的住院患儿4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以地西泮加入葡萄糖溶液持续静脉滴注,研究组则予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推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21例患儿中20例惊厥得以完全控制,1例无效,有效率为95.2%,且呼吸道分泌物少,无明显呼吸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14例惊厥完全控制,7例无效,有效率为67.1%,治疗中均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