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高糖饮食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无眼疾的雄性C57BL/6J小鼠78只,随机分为高糖饮食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36只,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高糖饮食组给予含体积分数10%果糖溶液,每2 d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及血糖,10 d后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后24 h、36 h、48 h、72 h、96 h、120 h、168 h裂隙灯显微镜下对角膜进行临床评分并拍照。处死小鼠后,取角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测定角膜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小鼠角膜内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造模后 0~14 d,两组小鼠体质量与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后24 h、36 h、48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糖饮食组小鼠角膜穿孔率79.5%,高于模型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造模后各时间点,高糖饮食组中性粒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造模后72 h、96 h、120 h、168 h,高糖饮食组巨噬细胞浸润体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00)。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高糖饮食组炎症反应更重,角膜组织破坏更早且更为严重。造模后24 h、48 h高糖饮食组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高糖饮食加重了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的严重程度,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促进了IL-1β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Worth四点法测量主导眼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78例受试者在屈光不正全矫的基础上均使用Worth四点法和卡洞法测量主导眼,在该方法测得的主导眼前加+0.25DS球镜使该眼处于欠矫状态,再次用两种方法测量主导眼,比较主导眼欠矫前后测量结果,用SPSS对检查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屈光全矫状态下用worth四点法和卡洞法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主导眼前加+0.25DS球镜前后用worth四点法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导眼前+0.25DS前后用卡洞法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屈光不正矫正状态下worth四点法检测主导眼的结果与经典卡洞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卡洞法检测主导眼结果不受屈光矫正状态影响,而worth四点法检测主导眼结果受屈光矫正状态的影响,不适合作为主导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分析62例(62眼)外伤感染性角膜炎的共焦显微镜镜下显微特征及临床特点.24例细菌性角膜炎中,16例角膜上皮层或浅基质层伴有1~2 μm高反光点.38例真菌性角膜炎中,14例角膜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检查到长50~200 μm,直径2~5 μm的树枝状真菌菌丝;11例(28.9%)显示浅、中基质层的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长150~300 μm,直径3~7 μm;3例在浸润的周边部可观察到直径12~15 um的高亮度圆形、椭圆形实心球体真菌孢子.27例(71.1%)真菌性角膜炎有明确的植物外伤史,9例(37.5%)细菌性角膜炎有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32例(84.2%)真菌性角膜炎可见菌丝苔被,28例(74.4%)可见不规则或羽毛状边缘.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定为镰孢菌属18例(47.5%).共焦显微镜可显示典型的真菌菌丝及真菌孢子,在真菌性和细菌性角膜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角膜上皮干细胞:属于单能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长、低分化状态、增殖潜力大、不对称分裂等特点,定位于角膜缘基底细胞层,又称之为角膜缘干细胞,对角膜上皮细胞更新及维持角膜透明起着重要作用。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主要包括酶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培养法是利用DispaseⅡ酶破坏角膜缘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半桥粒连接,然后剥取角膜缘上皮层,再使用胰酶将其消化为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组织块培养法没有经过酶的双重消化,将剖取的角膜缘组织块进行贴壁,细胞游离出组织块进行贴壁生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摘要背景:角膜上皮干细胞定位于角膜缘,又称之为角膜缘干细胞,临床上由于眼表严重热烧伤、化学性烧伤、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养角膜上皮干细胞并进行临床移植成为新型有效的治疗方向。目的:探讨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人角膜缘组织来自河南省眼库,植片直径小于8 mm角膜移植术后的供者剩余眼球材料,手术显微镜下剖取角膜缘上皮层外2/3区域,采用2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干细胞,常规组织块培养组是将组织块上皮面向上贴壁,加入K-SFM培养液后置于 37 ℃、体积分数为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改良组织块培养组是先将组织块浸泡于K-SFM培养液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孵育12 h,然后组织块上皮面向下贴壁培养。组织块周边有细胞游离出贴壁生长记作“培养第1天”,每日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改良组织块培养第5,10,14天时原代细胞中p63及K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改良组织块培养组出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织块培养组(P < 0.05),出膜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织块培养组(P < 0.05);②改良组织块培养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第10天可见小体积细胞较多,聚集成灶状分布;培养第14天可见细胞克隆灶,克隆灶内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均一;③培养第5天,K3表达量较多,p63表达量较少;培养第10天,K3和p63表达量均增多;培养第14天,K3表达量未见明显增多,p63表达量明显增多;④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改良组织块培养法能显著促进角膜上皮干细胞的游离,提高体外培养细胞数量,为人角膜缘上皮组织片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ORCID: 0000-0001-8370-174X(许中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不同降温速度对保存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调节程序控制降温仪的降温速度保存兔角膜,以提高保存角膜的内皮细胞的存活率(ESR)。方法供体角膜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做冷冻处理;实验组冷冻147只角膜,带巩膜缘1~2mm的角膜片分别在4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冻存液中预处理各10min,再经过两个阶段(0~-18℃,-18~-80℃)49种不同程序逐步降温至-80℃,最后放入液氮中保存。1个月后水浴复苏供体角膜,洗脱冻存液、染色、同定,行镜下形态学观察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镜下观察第一阶段降温速度为2℃/min、第二阶段降温速度为5℃/min时的方法较好,计数细胞的存活率达到75%以上,与其他不同速度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阶段不同降温速度下,深低温保存兔角膜对角膜的内皮细胞存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各层的活体形态学特点。方法对65例(65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灶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分析角膜各层菌丝、孢子形态、直径、密度。结果通过连续共焦扫描及焦点分析:65例中共焦显微镜显示:①10例显示上皮层下高反射直径2μm~4μm的树枝状菌丝;②27例显示浅、中基质层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直径约3μm~6μm,长度150μm~300μm。③25例显示浅、中基质层弥漫分布的高反射短、段状菌丝,直径3μm~6μm,长度40μm~60μm。④3例显示:直径12μm~15μm的高亮度圆形、椭圆形实心球体孢子。菌丝侵入分布密度与炎性细胞分布密度成负相关(r=-0.019;p=0.026)。结论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随着菌丝侵入角膜深度不同,菌丝形态亦不相同。明确角膜基质深层菌丝形态在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临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分型,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2年以来LASIK术后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患者的病历(包括外院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LASI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患者34例64眼,男18例,女16例,年龄18~35岁,手术前等值球镜为-3.50~-14.00D,发病时间为术后6~28d。结果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普通型、上皮水肿型、层间积液型、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型、角膜扩张型。其中普通型46眼,其临床仅表现为高眼压;上皮水肿型4眼,除高眼压外,裂隙灯检查可见全角膜上皮水肿;层间积液型2眼,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层间有积液,角膜中央测出为低眼压,但从周边测可发现眼压升高;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型4眼,其特点为高眼压,裂隙灯检查可见类似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表现,皮质类固醇治疗加重病情,降眼压治疗有效;角膜扩张型8眼,临床表现为高眼压,角膜地形图可发现角膜扩张。结论LASIK术后继发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临床医师应加以重视,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
多重PCR检测角膜致病真菌体系优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子建  王丽娅 《眼科研究》2006,24(3):229-232
目的探索多重PCR体系中各成分的最适组合,以便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方法对参与PCR基因扩增体系的成分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不同的浓度或参数组,进行单因子或复因子检测,观测各因子在不同条件下对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多重PCR体系中各组分及退火温度等都会对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体积为30μl:20×PCR Buffer 1.5μl,MgC l22 mmol/L,dNTP 200μmol/L,引物各10 pmol,Taq DNA聚合酶2.0μl,DNA模板2μl;PCR反应参数:预变性94℃300 s,变性94℃60 s,退火55℃60 s,延伸72℃45 s,35个循环,终延伸300 s。结论多重PCR扩增体系通过对各种成分、因子的优化,可以达到特异性高且稳定可靠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