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附9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我们将94例SAP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5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P94例(SAP诊断标准参照《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其中男32例,女62例,年龄18—72岁,平均46岁。94例SAP分为生长抑素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45)例,两组的APACH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胆囊壁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8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ALT值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ALT值进行检测,同时进行腹部B超检查,测定其胆囊壁厚度.结果 98例患者在ALT高峰期有76.23%出现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经治疗后ALT值恢复正常时,仅有2.04%患者胆囊壁增厚.ALT高峰期患者胆囊壁厚度与ALT恢复后患者及健康检查者胆囊壁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ALT水平与胆囊壁厚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子胃镜对不同类型消化道异物取出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至2013年5月我院确诊的上、下消化道异物377例,根据异物形态、种类、吞入时间及患者年龄情况,采用不同术前麻醉方式,通过电子胃镜选择合适配件,取出异物。结果377例患者,374例取出成功,成功率99.2%,3例患者因异物潴留时间较长,出现相关并发症转外科手术。结论电子胃镜治疗消化道异物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是消化道异物治疗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在治疗方面尚缺乏较满意的药物。我们自1998年5月~2001年3月采用珠海特区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丽珠肠乐胶囊”在门诊对78例IBS患者进行了有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及雷公藤多甙组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TNF-α和ICAM-1表达,生化方法检测SOD、MDA和MPO含量,并观察肠道人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TNF-α、ICAM-1表达及MDA、MPO含量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雷公藤多甙组TNF-α、ICAM-1表达,MDA、MPO含量明显低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雷公藤多甙组结肠炎性损伤评分指数叫显降低(P〈0.01)。结论 雷公藤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抗氧化及抑制炎性因子浸润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消化道癌症患者血液中锌(Zn)、铜(Cu)、硒(Se)、镁(Mg)元素的含量,探讨微量元素在消化道癌症发生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诊断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恶性肿瘤患者13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某院就诊的非癌症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0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液中锌(Zn)、铜(Cu)、硒(Se)、镁(Mg)元素的含量。结果癌症病例组的锌、硒、镁含量低于对照组,而铜含量高于对照组(P﹤0.001)。将病例组按照不同病种分层后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胃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胆囊癌组的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患者除了锌Zn2+含量外,铜、硒、镁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化道恶性患者血清锌(Zn)、铜(Cu)、硒(Se)、镁(Mg)与正常人群有差异,微量元素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IL-6 174G/C和IL-6 572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的相关关系,以及IL-6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吸烟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咸宁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1月-2011年5月新发胃癌246例,非肿瘤患者2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IL-6 174G/C和IL-6 572G/C的基因分型。结果研究发现携带IL-6 174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型胃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调整后的OR(95%CI)分别为1.88(1.07~3.48)和1.56(1.14~2.52)。携带IL-6 174GC和CC基因型在H.pylori阳性感染者中和吸烟者中均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IL-6 174G/C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有交互作用(P0.05)。研究未发现IL-6 572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有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IL-6基因多态性具有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的作用,IL-6可以作为胃癌遗传学的检测指标,用于检验胃癌易感个体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水浸-束缚法建立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应激模型组和丹参治疗组。检测3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壁细胞H ,K -ATP酶活性。结果应激模型组大鼠UI值和胃液总酸度增大,同时胃液胃蛋白酶活性和壁细胞H ,K -ATP酶活性升高;而应激前预先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则减轻了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UI值和胃液总酸度减小,胃液胃蛋白酶活性和壁细胞H ,K -ATP酶活性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大鼠水浸-束缚冷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的274例患者,入组前所有患者停用PPI、H2RA、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至少4周,行电子胃镜检查并于距幽门2 cm左右处取活组织2块,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对合并中性粒细胞感染的HP感染阳性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根除HP,1个月后81例患者复查胃镜并重新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结果中性粒细胞浸润对HP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2.3%、83.5%、77.4%、94.7%,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00)。中性粒细胞浸润2~3级的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浸润1级的患者(P=0.002);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与HP感染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性粒细胞浸润可预测HP是否根除。结论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做为HP感染的一种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的检测,分析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一致性.结果 单项检测CA19-9的灵敏度(61.17%)及一致性(76.84%)较高,其余指标的灵敏度均和一致性较低.而联合检测灵敏度提高到了84.47%,一致性也达到86.70%.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进行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为尽早发现肿瘤病人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