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6例心电图(ECG)误诊为AMI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有胸闷或胸痛症状,其中ST段抬高8例(50.0%),ST段抬高伴异常Q波6例(37.5%),心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2例(12.5%)。结论对ECG表现与AMI相似的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重视体格检查,密切观察ECG的动态演变,结合心肌酶、TNI、心脏超声、胸片、冠脉造影等资料可予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延迟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发病后 2~ 4周行冠脉内支架术 ,常规服用肠溶阿斯匹林和抵克力得 ,支架术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射血分数。观察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临床事件和评价心功能。结果  31例患者单支血管病变 12例 ( 38.71% ) ,2支血管病变 13例 ( 4 1.94% ) ,3支血管病变6例 ( 19.35 % )。缺血及梗死相关血管 ( 36支 )狭窄平均 92 .0 4± 6 .6 9。植入支架时最大球囊充盈压为 16± 2个大气压 ,支架术后平均残余狭窄 2± 2 ,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 =2 7.5 6 ,P <0 .0 0 5 )。超声心电图提示术后射血分数0 .6 4± 0 .11%明显优于术前射血分数 0 .5 2± 0 .14 % ( t =3 .75 ,P <0 .0 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延迟介入治疗安全 ,近期疗效好 ,心功能改善 ,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
大剂量阿司咪唑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潘明康柳州铁路中心医院内科5450071病历摘要患者女,20岁,晕厥6min入院。既往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10h前服阿司咪唑(息斯敏)20片(10mg/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排尿时昏倒,伴心悸、头...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瘤12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病,我们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中共发现12例,发生率为0.86%。男性11例,女性1例。6例合并心肌梗塞,同时并有冠状动脉狭窄≥75%病变者10例,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10例,2支者1例,3支并左主干者1例。瘤体好发于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本病预后不良。本文对冠状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27例冠心病(CHD)患者中4例行直接支架植入术,23例行常规方法支架植入术。结果27例患者28处病变血管植入31只支架。在未经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植入支架(DeNovostenting)19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不理想植入支架(Suboptinalstenting)8只,PTCA并发夹层、内膜撕裂和濒临闭塞时植入支架(Bail-outstenting)4只。术前血管狭窄平均(87±13)%,术后为(15±5)%(P<0.05)。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或死亡。术后随访1~6个月,仅1例发生非Q波AMI。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绞痛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3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 ,分析既往心绞痛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并进行12~48个月随访 ,了解其预后情况。结果 :236例中有心绞痛史168例 (A组 ) ,无心绞痛史68例 (B组 ) ,两组间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A组形成侧支循环的比率显著高于B组 (P<0 01)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B组 (P<0 05) ;随访12~48个月 ,A组死亡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并可减少死亡率 ,但不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诊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总结 3年多来进行的 2 48例次冠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 共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8例 ,其中开展介入初期共行 6 3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5例 ;发展介入诊疗术 185例 ,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3例。早期发生率为 7.94% ( 5 /6 3) ,发展时期为 1.6 2 % ( 3/185 ) ,明显低于早期发生率 ( χ2 =4.15 ,P <0 .0 5 )。疼痛和不恰当压迫为主要原因。结论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冠脉介入诊疗中较常见且后果严重的并发症 ,应予足够重视和积极处理 ,减轻病人疼痛和介入诊疗规范化的培训是预防此症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PAR)及血尿酸 (UA)和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诊入院ACS患者 2 6 8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1 2 2例 (A组 )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 4 6例 (B组 ) ,B组再分为存活组 (B1组 ) 1 32例和死亡组 (B2组 ) 1 4例 ;同期正常对照组 2 82人 (C组 )。测定A、B两组入院后 2h的MPAR、UA、FIB和C反应蛋白 (CRP)含量并与C组比较 ,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A、B组入院后 2hMPAR、UA、FIB和CRP含量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A、B组入院后 3周MPAR、FIB和CRP含量与入院后 2h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但U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较A、C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结论 ACS患者MPAR、UA和FI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其含量高低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病情、梗死面积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而充分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可使MPAR和FIB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 6例冠心病患者 ,不作冠状动脉预扩张而直接置入支架 ,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效果。结果 :2 6例患者 30处病变均未行球囊预扩张 ,成功置入 30只支架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6~ 30个月 ,平均 (1 8.6± 8.2 )个月 ,4例有胸闷不适 ,冠脉造影复查此 4例 (6个支架 )有 3例 (3个支架 )再狭窄。结论 :在选择的冠心病人中 ,直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是安全的 ,近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