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8篇
  201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丝虫病的诊断中,低密度微丝蚴的检出,应用滤膜浓集法较为敏感。但是,历来使用本法检出微丝蚴的过程中,有关滤膜、抗凝剂、溶血剂和染色液的选择等,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使之更适应于现场的应用,作者采用了犬恶丝虫感染的犬血液,对本法进行了改良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抗凝剂:将5%枸橼酸钠(0.1毫升)、肝素(5单位/毫升)或1.5%依地酸水溶液  相似文献   
2.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3.
4.
本项成果是在卫生部领导下 ,经 40多年几代人努力完成。以淋巴丝虫病 (以下称丝虫病 )病原生物学特性为基础 ,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和传播阈值的研究 ,首先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首次阐明防治后期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丝虫病传播上已无实际意义 ;首次提出我国丝虫病阻断传播指征 ,并据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技术措施。1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2 0世纪 6 0年代初 ,在对我国丝虫病进行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丝虫病与其他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等的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 ,提出防治丝虫病应采…  相似文献   
5.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6.
二氟苯酰脲(diflubenzuron)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其分子式为(1-(4-氯苯)-3-(2,6-二氟苯酰)脲)。已证明它有较高的杀虫作用。本文作者采用日本药厂生产的二氟苯酰脲(商品各为pH 60~40,Dimilin)的25%水溶液,对四种蚊虫的幼虫进行实验室试验。供实验用的蚊种是经过传代饲育的白纹伊蚊(第51代)、骚扰阿蚊(第119代)、淡色库蚊(第129~131代)和谦逊库蚊(第226~229代)的Ⅳ令幼虫。将每20只幼虫分别放入含不同浓度药物的容器内,每天给予干燥  相似文献   
7.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二氯苯醚菊酯浸泡蚊帐灭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887年在广西宜山县现场和上海实验室内进行二氯苯醚菊酯(以下简称氯菊酯)浸泡蚊帐灭蚊试验,在现场选择3个自然村,分别用10%和25%氯菊酯乳剂按0.5g/m~2剂量浸泡蚊帐。两年结果表明,氯菊酯浸泡蚊帐后,人房内蚊虫密度迅速显著下降,灭蚊效果良好,残效期长达15个月,对人安全,使用简便,值得在疟疾流行区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广西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5~1989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的病原学、昆虫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和12.7mf/60μl,下降至1986年的0.002%和6.5mf/60μl,1987~1989年连续3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1989年对致倦库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丝虫抗体阳性率(IFAT)为1.53~4.21%。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广西已有效地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