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45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者采用PCR方法克隆了我国海南省FCC1/HN株P190抗原两个保守区基因,分别定名为P190CRI和P190CRV。基因片段经纯化后连接到pUC18载体中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除了P190CRV中有5个碱基变换外,其余序列均与MAD20型序列一致。经序列分析的两个基因片段分别与pGEX-2T载体连接,经双酶切鉴定后转化感受态JM109(DE_3)大肠杆菌进行高效融合表达,并且用Sepharose 4B-谷胱甘肽层析柱进行亲和纯化,结果为:两个插入基因片段均得到高效融合表达,经一步亲和纯化后就取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方法 用PfCP-2.9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及SP2/0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1500)作用下进行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 结果 获得1株能分泌抗PfCP-2.9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F12D,经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类鉴定为IgG1。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显示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F12D所识别的PfCP-2.9抗原表位不能耐受还原剂巯基乙醇,表明F12D识别的是构象表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F12D可识别培养的FCC1/HN。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F12D终浓度为0.3 mg/ml时,对FCC1/HN的抑制率为56%。 结论 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其所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F12D可识别体外培养的FCC1/HN,并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CCK-8法检测疟原虫HGXPRT蛋白刺激对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冰  张冬梅  潘卫庆 《中国热带医学》2006,6(6):949-949,957
目的检测疟原虫HGXPRT蛋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 方法以HGXPRT蛋白免疫小鼠后制备淋巴细胞,与相应刺激物共同培养后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不同浓度的HGXPRT对淋巴细胞的刺激效果不同,以5μg/ml时刺激增殖效果最好. 结论 HGXPRT对淋巴细胞具有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5.
蒿甲醚乳剂抗疟效应与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蒿甲醚经临床试用1088例效果良好,用总量480、600和640mg蒿甲醚治疗恶性疟患者112例,一个月复燃率仅10.4%,蒿甲醚不溶于水,现用剂型是油剂,不能用于静脉注射,对临床抢救脑型疟等重危病人给药途径受限制,为寻求合理剂型,又能发挥抗疟药效,我们运用脂肪乳剂作为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与特异性。通过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套式PCR(nest-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在恶性疟原虫地理株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基因多态性研究中的分型效率及特异性。 方法 分别在海南省三亚市和云南省腾冲县等地通过静脉采血法采集疟疾患者血样98份,其中恶性疟88份,间日疟10份。另从上海地区的健康人群中抽取10份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nest-PCR和PCR-RFLP方法分别对疟原虫地理株进行MSP2等位基因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 结果 常规nest-PCR方法对于恶性疟原虫地理株MSP2等位基因的总检出效率为79.8%(166/208),其中,对于FC27家族等位基因的检出效率为92.7%(101/109),但对3D7家族等位基因的检出率仅为65.7%(65/99),且无法鉴定具体的等位基因。PCR-RFLP分型法检出效率比nest-PCR法提高了20.2%,且特异性好。 结论 PCR-RFLP相对于常规的nest-PCR分型法具有检出效率、分辨率和特异性皆高的优点,可以鉴定地理株中具体的等位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PfCP2E9),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方法 选取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融合蛋白PfCP-2.9与疟原虫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EBA175IIF2,按一定的次序拼接成该融合基因,并克隆至酵母表达载体,用电转化方法将拼接基因导入毕氏酵母中进行分泌表达.结果 拼接的基因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结论 构建的恶性疟原虫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能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为探讨其免疫学功能及作为多价联合疫苗的成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疟原虫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疟药物大部分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药性。研究药物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研制新型抗疟药、降低抗性产生速率以及对抗性实施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产生对氯喹的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二十年来对氯喹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氯喹抗性产生相关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即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与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Subcloningandexpressionoftwoconservedregions(Ⅰ,Ⅴ)onP190antigenofPlasmodiumfalciparuminE.coliPanWeiqing(潘卫庆);YangShutong(杨树桐),...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