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亚甲蓝注射液染色示踪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0月—2009年12月经联合检测方法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182例,采用1%亚甲蓝注射液4 ml分4点注射于肿瘤周围或已切除瘤腔壁周围乳腺组织内,局部按摩5~10 min后,先行SLNB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两标本均标记送常规切片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查。参照美国Louisvill大学对SLNB技术的评价标准:检出率=检出前哨淋巴结(SLN)的例数/接受活检的例数×100%;准确率=(SLN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SLNB总例数×100%;灵敏度=SLN阳性例数/腋窝淋巴结(ALN)转移例数×100%;假阴性率=SLN假阴性例数/ALN转移例数×100%。结果本组182例患者中,发现SLN 172例(检出率为94.50%),未发现10例,SLN全部染色143例,大部分染色16例,小部分染色8例,极小部分染色5例。SLN转移69例,微转移1例,无转移102例,未发现跳跃性转移。而ALND转移80例,无转移92例,灵敏度为87.50%(70/80)。SLN与ALN经病理检查完全符合162例,准确率为94.18%(162/172);假阴性10例,假阴性率为12.50%(10/80);假阳性0例。活检出SLN平均为1.5枚(0~4枚),ALN平均为12枚(10~36枚)。结论 SLN是肿瘤淋巴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SLNB预测淋巴转移准确率高,亚甲蓝染色法在SLNB中安全价廉、效果好、易推广,SLNB可以取代ALND,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恶性化学感受器瘤临床上少见,早期较难发现而不易诊断。作者仅遇见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45岁。腹部时有隐痛5年余,1970年2月始于左下腹,不放射,常自行缓解,反复多处就诊未明诊断。3年后腹痛渐趋频繁,一日数次,每次持续一小时余,伴头昏乏力,纳差难眠,体重减轻,遂于1973年2月26日入院。体检血压19/12KPa,一般情况尚可,无特异发现,腹部亦然,实验室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后经腹膜  相似文献   
4.
胃癌早期症状隐匿,易与“消化不良”、“胃溃疡”或“胃炎”等病混淆,直至症状显著,出现转移或并发症时,已贻误了治疗良机,因此,抓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攻三关(病因、诊断、治疗),降两率(发病率、病死率)便成为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 本文就1972年1月—1984年12月所收治的481例胃癌资料,并结合文献谈胃癌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资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表现明显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精神症状的突出,而忽略了感染性的因素,以致常常误诊为精神方面的疾病。本文就我们遇到的24例作一扼要介绍,资供参考。资料分析 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5~49岁,其中6岁以下4例,7~15岁8例,其余12例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本院收治1例,并经手术、病理和细胞遗传学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7岁,无意中发现颈部前区肿块2个月,无任何不适,查体:双侧颈前区各有一肿块,左侧6cm×4cm,右侧8cm×5cm大小,均边界清楚、质韧、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基础代谢-1%;T_3、T_4正常;同位素扫描为冷结节;B超示肿块有囊性变,左、右分别探及4cm×1.5cm,2.2×0.8cm大小,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心、肺、肝、脾等未发现异常.临床拟诊为双侧甲状腺瘤.于1996年6月6日行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双侧甲状腺均匀肿大、质脆、无明显包膜,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剖开标本切面呈鱼肉样,病理诊断(江西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甲状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型);免疫组化C_(26)( )、HCHL( )、R(±)1~2(±)、CEA(±);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片G显带、计数30个细胞,分析核型6个,核型为46×y,t(8,2)(p~(24),p~(11)).经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意见:为甲状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弥漫型淋巴腺样细胞,B细胞型.术后进行局部放射治疗(DT 30Gy/15d),继以化疗(COP方案)3个周期.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随访至今健在,未发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以电解质紊乱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70岁,因恶心、呕吐、纳差、乏力半月,于1998年5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月不明原因的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为少量胃内容物同时纳差,乏力,但无发热、咳嗽、气促,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脉搏70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正常、腹部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Na~ 105mmol/L,K~ 2.7mmol/L~3.4mmol/L之间,Mg~(2 )0.64mmol/L,Cl-80mmol/L,Ca~(2 )正常.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尿比重等均正常.入院诊断为“电解质紊乱原因待查.”“急性胃肠炎?”进院后多次静脉给予高渗氯化钠溶液,以及补充钾、镁,经半个月的治疗后,恶心、呕吐消失,小便量1000ml左右/24小时,但电解质紊乱终未纠正,多次复查波动范围在:血Na~ 105~110mmol/L,血K~ 3.4~3.7mmol/L,血Mg~(2 )0.5~0.64mmol/L,血Cl~-80~85mmol/L之间.故想到是否有激素异位分泌存在,即行肺CT检查示“右肺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侧中间支气管肺癌(中央型),病理报告:“小细胞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8.
脾脏具有很强的吞噬作用,故脾脓肿少见。一旦发生,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体征,临床医生缺乏警惕,不易诊断。作者自1963年以来,收治过11例,现报告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58岁。病程在一周内2例,2~3周6例,1月以上3例。全组病例均有畏寒、发热及左上腹腹痛,且有感染、外伤、长期抗炎治疗史等。2例有咳嗽伴胸痛,3例肝脾肿大伴脾区压痛,4例有左上腹膜炎体征,2例出现左腹壁脓肿。本组多发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