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路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6-01诊治的6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2例(观察组),采用双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以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12~18)个月。2组术后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3 d及术后1年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节段少、创伤小,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同时又可提供与短节段固定相当的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大鼠脊髓胶质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只,观察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1,3,5,7,14,28,42,56d取标本,用PCR-ELISA端粒酶检测法检测端粒酶表达,ELISA法检测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采用组织病理学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和发展。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端粒酶及胶质酸性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各时间点胶质瘢痕较对照组严重;观察组胶质瘢痕中胶质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755,P<0.01)。结论端粒酶在脊髓胶质瘢痕中呈动态表达,可能是促进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自组装成含IKVAV纳米纤维凝胶支架,是一种天然的脊髓基质仿生材料。 目的:进一步观察体外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方法:取第2代新生SD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共培养作为实验组,设置神经干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单独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为空白对照组,CCK-8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1,3,5,7,10, 14 d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MTT法检测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对第2代新生SD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毒性。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及向神经元分化的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细胞增殖均于第7天达峰值。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自组装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无细胞毒性。表明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纳米纤维凝胶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的临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脊柱结核和脊柱布鲁菌感染各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鉴别。结果脊柱结核以40岁人群为主,畜牧养殖业为好发人群,临床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肌肉痛和大关节痛,PPD常见阳性;脊柱布鲁菌感染则平均年龄>50岁,无明显的好发人群,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腰痛下背痛、慢性腰背部痛和腰椎活动受限,常有低热情况;在影像学上主要从椎体破坏、椎间盘炎、脊柱小关节炎、韧带钙化、椎间盘旁软组织等进行鉴别。结论脊柱结核与脊柱布鲁菌感染在影像学上容易混淆,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等综合鉴别。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破骨分化的影响,并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模型鼠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梯度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RANKL诱导的大鼠BMDM破骨分化,并检测破骨分化标志基因Nfatc1、Ctsk、C-fos、Traf6及相应标志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将24只8周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糖尿病模型组+二甲双胍干预组(治疗组),每组各8只,其中对照组与模型组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使用二甲双胍灌胃,治疗时间为3个月,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并检测各组大鼠骨量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二甲双胍显著抑制大鼠BMDM破骨分化,并呈浓度依赖性,显著下调破骨分化标志基因Nfatc1、Ctsk、C-fos、Traf6的表达(P<0.05),显著下调破骨分化标志蛋白C-FOS、NFATC1、TRAF6、CTSK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模型组相比较于对照组,体重减轻、空腹血糖上升、骨量降低;治疗组相比较于模型组,体重增加、空腹血糖降低、骨量增加。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破骨分化,在增加体重、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可以减少骨表面的破骨细胞数量和面积,改善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单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起床活动后容易诱发脊柱不稳,植骨不愈合率较高,疗效不佳。目的:探讨采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腰椎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稳定脊柱结构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42-73岁,平均52岁;病程3-13个月,平均5个月。所有患者在利福平和米诺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评价预后及功能恢复情况,随访X射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6个月。患者修复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修复后5 d内复查X射线片,见所有患者植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末次随访X射线片显示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提示腰椎布氏菌杆性脊柱炎在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可取得可靠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1年6月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63例此类患者,均为单节段固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评分(JOA)评价疗效,应用Schult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6例获得随访14~32个月,平均25.1个月。患者术前VAS评分(6.70±0.71)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1.61±0.59)分(P<0.01);ODI分值由术前(29.39±3.92)降至末次随访(3.54±2.21)(P<0.01);JOA评分由术前(8.04±1.2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22.70±2.28)分(P<0.01);疗效评价优良者占83.9%,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92.8%。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住院费用少、疗效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轻中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轻中度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PVP25例,PKP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功能评分、并发症和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VAS、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好转(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费用比较,PKP组明显高于PVP组(P<0.05)。结论PVP与PKP治疗轻中度OVCFs的临床疗效相当,从治疗成本考虑,建议优先应用P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