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诱骗受体-3(DcR-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90例胶质瘤患者及脑外伤患者1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DcR-3和IL-17浓度,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的DcR-3和IL-17蛋白的表达.结果 胶质瘤患者DcR-3和IL-17在不同的性别、年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Ⅲ/Ⅳ级胶质瘤患者DcR-3和IL-17表达阳性例数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P<0.01).绝大多数胶质瘤患者DcR-3表达升高伴有IL-17表达阳性.不同级别(Ⅰ、Ⅱ、Ⅲ、Ⅳ)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血清DcR-3和IL-17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DcR-3和IL-17浓度显著降低,Ⅰ~Ⅳ级的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DcR-3和IL-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血清DcR-3和IL-17水平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复发和存活密切相关.存活组胶质瘤患者血清DcR-3和IL-17平均浓度分别为(56.22±18.33)和(72.89士16.58)ng/L,显著低于死亡组[DcR-3和IL-17平均浓度分别为(103.27±10.47)和(121.00±9.02)ng/L,P<0.01].结论 DcR-3和IL-17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DcR-3和IL-17浓度有助于胶质瘤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家兔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监测方法。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两组均使用针形刺激电极,一组穿刺鼻唇沟(穿刺鼻唇沟组),另一组穿刺眶下孔(穿刺眶下孔组),均以Cz-Cv7导联记录家兔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果两组刺激阈值和最大刺激强度均无明显差别;穿刺眶下孔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波形检出率明显高于穿刺鼻唇沟组(χ2=6.6667,P0.01),但刺激产生的肌电伪迹较明显。结论穿刺眶下孔直接刺激眶下神经能够较恒定地监测出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尽管伪迹较明显,但不影响对波形特征的判断,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全程减压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技术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1 86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650例,采用常规面神经出脑干区(REZ)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1 210例,在面神经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全程减压术.结果 A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582例(89.53%),无效68例(10.46%);术后并发症:面瘫24例(3.69%),耳鸣、听力下降31例(4.76%),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手术疗效:术后症状缓解共1 185例(98%),无效25例(2.07%);术后并发症:面瘫46例(3.80%),耳鸣、听力下降76例(6.28%),吞咽困难、呛咳3例.B组与A组相比,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面肌异常肌反应监测下对面神经根全程充分减压,在未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构建在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4-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3例,根据患者螺旋CT增强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针对颅骨、血管和肿瘤等组织结构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和三者融合,形成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再结合3D打印技术将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实体化。观察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构建情况及患者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的手术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并成功制作出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且其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颅骨、大脑镰、上下矢状窦及周边血管的关系。手术医师利用该模型制定出完善的手术预案,术时根据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指导手术定位与实施,避开重要血管,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且患者术后无明显脑水肿、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手术成功。结论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实体解剖模型能有效指导医务人员制定与完善手术方案,精准切除肿瘤,减少术中损伤,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侵袭性与否,分为侵袭组(n=18)和非侵袭组(n=50),测定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病人中侵袭性脑膜瘤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女性(18.2%)(P〈0.05)。不同病理等级,侵袭性脑膜瘤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及病理类型,侵袭性脑膜瘤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膜瘤侵袭性或性别,与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理等级和Ki-67表达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Ki-67表达水平主要与病理等级有关。在相同病理等级脑膜瘤中,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的发生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的、无规律的同侧面神经所支配范围内的肌肉强直或阵挛发作。目前其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目前逐渐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临床疗效较好。现就HFS的发病机制及MVD治疗HFS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术中横窦、乙状窦简易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选择拟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患者31例。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制作颅骨三维虚拟模型,以二腹肌沟及其颅骨表面延长线为y轴,二腹肌沟顶点为原点O,构建直角坐标体系,确定横窦-乙状窦交角(transverse sigmoid sinus junction,TSSJ)的坐标值,指导术中横窦、乙状窦定位和骨瓣成形。最后,分析TSSJ在坐标系中的分布,总结其定位误差值及损伤发生率。结果在虚拟模型坐标系中,右侧16例患者(88. 9%) TSSJ分布于右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6. 24±4. 14,17. 28±4. 64),左侧11例患者(84. 6%)位于左上象限,坐标平均值为(-4. 1±5. 41,20. 69±6. 13)。所有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TSSJ,其定位误差值为(0. 2~0. 5) cm,平均为(0. 37±0. 11) cm。形成骨瓣过程中,2例患者(6. 5%)出现横窦、乙状窦损伤,术后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通过寻找有效解剖标志,构建直角坐标系,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确定TSSJ的坐标,这种简易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术中静脉窦准确定位,减少骨瓣缺损,操作简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3D打印技术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逐层增加材料,最后生成三维实体,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项新技术[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材料工程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本研究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的实体模型,加强与患者沟通及指导AVM治疗,现介绍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取2016年2月至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9.
侧脑室额角穿刺是神经外科医师常用的操作,应用于严重颅内压增高时紧急减压放液,脑室炎、脑室内出血的穿刺引流,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内颅内压测定等[1].目前主要有2种穿刺方法,方法一:取冠状缝前或发际后2~3 cm、中线旁开2.5 cm作为穿刺点,穿刺方向平行于矢状面,垂直于外耳道假想连线方向穿刺[2];方法二:穿刺点位置同前,穿刺方向朝向两侧外耳道假想连线中点[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