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主要的致盲性角膜病。眼部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各异,以往主要通过细胞培养病毒或测定血中病毒抗体滴度诊断,但前者手续繁琐、需时长,后者意义不大.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IEA)对28例临床诊断为单纯庖疹性角膜炎病人的30只眼进行检查,结果28只眼阳性,另2只眼可能因角膜  相似文献   
2.
bFGF、FGF受体I在HEp-2喉癌和MGE803胃癌细胞株中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fibroblastgrowthfactorreceptor 1,FGFR 1)的检测 ,揭示两者在体内外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方法 ,检测了体外培养的HEP 2喉癌细胞和MGE80 3胃癌细胞以及由两者在裸鼠皮下形成的实体瘤组织中bFGF和FGFR 1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体外培养的这两种肿瘤细胞中bFGF的阳性染色存在于整个细胞。FGFR 1的染色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两种肿瘤细胞形成的实体瘤组织中bFGF和FGFR 1阳性染色细胞主要是围绕于坏死区的肿瘤细胞。 结论 此两种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均能表达bFGF和FGFR 1。bFGF与其高亲和力受体FGFR 1结合后进入细胞核 ,并在细胞核内发挥其生物功能 ,参与了肿瘤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1984年北京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可由肠道病毒70型(E70),柯萨奇A24型变异株(CA24)和腺病毒引起。临床上不同病毒引起的AHC不易鉴别,发生AHC流行时,尽快查清病原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AHC在我国曾多次发生过流行。1984年北京AHC流行,病原学研究证明该次流行由E70型病毒  相似文献   
5.
6.
用Sabin Ⅰ型疫苗株建立25个杂交瘤细胞系,其中7个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18个中和试验阳性,它们可分泌三种 McAb:型特异的 5个,株特异的 6个,二者之间的 13个;L_(76)号 McAb既和10株 Polio Ⅰ型病毒结合,又可与Ⅱ型 MEF-1 病毒起阳性荧光反应;株特异性McAb 可用微量中和试验鉴别 Sabin 株与非 Sabin株;文中初步分析10株 Polio Ⅰ型病毒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7.
病毒引起的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受到抑制是因为肺泡巨噬细胞使细菌体内的各种过程发生缺陷所致。为确定细胞内缺陷是否是由于吞噬体—溶酶体不能融合,作者用亚致死量副流感Ⅰ型(仙台)病毒,经气溶胶吸入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导了一个研究肠道产生干扰素的方便的动物模型。将新生雄性大白猪置于隔离间内。在实验的1—4天内,用加有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牛奶喂养。经口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在一定时间内杀死动  相似文献   
9.
用巨细胞病毒(CMV)免疫BACB/C鼠;取脾细胞与NS-1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二个表型稳定的细胞系,6-E_3和6-C_5这二个细胞系分泌的抗体用标记的protein A作放射免疫分析,二个抗体与4株CMV有很高滴度的反应,而与单纯疮疹Ⅰ型、Ⅱ型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无反应。免疫沉淀反应表明,6-E_3抗体与分子量72,000道尔顿的病毒蛋白反应,而6-C_5抗体与80,000道尔顿的病毒蛋白起反应。用二个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6-E_3抗体与感染后早期出现于胞  相似文献   
10.
人类疱疹病毒6型与造血紊乱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人类疤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造血紊乱的关系及对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的影响,用PCR法检测132例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HHV-6 DNA特异序列,另对15例移植受体移植前后BMMNC HHV-6 DNA及血清抗HHV-6抗体滴度进行比较,并作病毒分离。结果表明,各组血液病患者的HHV-6 DNA阳性率不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急性白血病(AL)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移植后受体HHV-6 DNA阳性率及血清抗体滴度均较移植前升高,4例延迟植活患者中3例出现血清抗体滴度增长,1例移植失败患者移植后检出HHV-6 DNA,并出现脑炎症状。结论提示,HHV-6感染可能与ITP和AL相关。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移植后出现HHV-6的活化或感染可能与部分患者延迟植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