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笔者单位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的70岁及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97例,通过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统计并分析总结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随访12个月、24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0.9%、85.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176例(89.3%)、患侧咀嚼肌乏力92例(46.7%)、口唇疱疹79例(40.1%)、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心脏反射13例(6.6%),无角膜炎、角膜溃疡、听觉、嗅觉受损、颅内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基础情况一般的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治疗的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照Ubogu和Zaidat的标准,42例患者符合VBD诊断标准,为VBD组,其余124例患者为常规组, 手术方法及术者无差异。结果:VBD组与常规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VBD组整体治愈率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迟发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1.9%。常规组整体治愈率92.7%,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2例,饮水呛咳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61%。两组在治愈率方面疗效相似(P=0.63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但VBD组延迟缓解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VBD导致桥小脑角空间狭小,使得手术难度显著增加。MVD从后组颅神经间隙进入进行架桥式操作,可以降低椎动脉对面神经的张力,进而抬起椎动脉,寻找真正责任血管,有效避免小血管的遗漏和分支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与常规组相仿。VBD合并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延迟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浓度对急性创伤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预测价值。 方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2例颅脑损伤患者(脑外伤组)和1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和肽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和tau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的关系,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入院时GCS评分及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对PHI的预测价值。 结果脑外伤组患者血浆和肽素[(355 ± 124)pmol/L vs.(86 ± 30)pmol/L]、GFAP[(0.14 ± 0.05)pmol/L vs.(0.05 ± 0.03)pmol/L]、MBP[(0.61 ± 0.22)μmol/L vs.(0.23 ± 0.17)μmol/L]、NSE[(0.11 ± 0.04)nmol/L vs.(0.05 ± 0.03)nmol/L]、S100B[(15.5 ± 6.9)pmol/L vs.(2.6 ± 0.9)pmol/L]、UCH-L1[(66 ± 28)pmol/L vs.(10 ± 3)pmol/L]、pNF-H[(2.52 ± 0.71)pmol/L vs.(0.14 ± 0.11)pmol/L]和tau[(4.4 ± 1.6)pmol/L vs.(0.4 ± 0.3)pmol/L]浓度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t=22.308、19.418、18.531、16.928、20.221、21.063、39.625、27.025,P均< 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均呈负相关性(r=-0.519、-0.478、-0.455、-0.422、-0.431、-0.408、-0.423、-0.421,P均< 0.001)。ROC曲线提示入院时GCS评分、血浆和肽素、GFAP、MBP、NSE、S100B、UCH-L1、pNF-H和tau浓度及对PHI均具有显著预测价值(P均< 0.05);且血浆GFAP(Z=2.693,P=0.007)、MBP(Z=2.551,P=0.011)、NSE(Z=2.397,P=0.017)、S100B(Z=2.446,P=0.014)、UCH-L1(Z=2.558,P=0.011)、pNF-H(Z=3.050,P=0.002)和tau浓度(Z=2.597,P=0.009)的AUC均显著小于入院时GCS评分的AUC,而血浆和肽素浓度和GCS评分对PHI的预测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8,P=0.165)。 结论血浆和肽素浓度预测PH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102例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特征、5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HO分级Ⅲ~Ⅳ级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脑胶质瘤组织(P<0.05)。肿瘤全切除与否(HR=0.585,95%CI:0.353~0.969,P<0.05)、肿瘤直径(HR=1.970,95%CI:1.196~3.243,P<0.05)、WHO分级(HR=1.786,95%CI:1.110~2.874,P<0.05)、脑胶质瘤组织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HR=2.115,95%CI:1.223~3.656,P<0.05)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PAS2时钟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其甲基化修饰是脑胶质瘤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4例采用二次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即刻缓58例(90.6%),偶有疼痛但不需服药者3例(4.7%),疼痛未消失但服药可控制者2例(3.1%),较术前有所缓解但服药不能控制者1例(1.6%),整体有效率为95.3%。随访至今(2~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年以上),6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2年复发率12.5%。术后患侧面部麻木60例(93.8%),咀嚼肌乏力36例(56.3%),口角疱疹29例(45.3%),无角膜溃疡、蛛网膜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二次PBC治疗初次PBC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具有风险小、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其较理想手术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至12月经小脑上外侧(SC)入路行MVD的78例原发性TN患者为A组,2018年1至6月由同一位主刀医师经CHF-CPF入路行MVD的84例原发性TN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打开硬脑膜至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显微镜或手术床调整次数、小脑挫伤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显微镜或手术床次调整数少于A组,术中小脑挫伤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HF-CPF入路用于TN患者的MVD中,能减少对岩静脉及小脑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正>放射性脑脊髓损伤(REMP)是放射治疗严重后遗症之一,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也难以完全避开颞叶下极、脑干及颈段脊髓,放射治疗后发生脑脊髓损伤的危险。病情严重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部分放射性脑脊髓损伤需要外科治疗,自1990至2006年共收治的放射性脑脊髓损伤患者24例,治疗效果良好,对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方法进行探讨,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2018年3月采用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的2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记录,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定期随访,探讨球囊形状、球囊容积、压迫持续时间等参数与患者疗效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12~40月,平均22.5月。本组术后疼痛即刻消失率92.5%,5%偶尔疼痛,无需服用药物,整体治愈率为97.5%,至随访结束总体有效率为88.5%。术后手术同侧咀嚼肌乏力124例(62%),21例(10.5%)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2例(1%)复视(外展神经麻痹),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探讨的参数中,球囊形状呈梨形(P<0.001)是影响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及维持患者术后无痛病程的独立预后因素。缩短了球囊的压迫时间后,术后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35)。结论 球囊形状是影响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决定性参数,在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时,应尽量调整球囊位置直至乳头凸向后颅窝的“梨形”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TY72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按1mg/kg腹腔注射FTY720,另外3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ml。24h后处死大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神经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原癌基因(c-fos)、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蛋白表达,四肽荧光底物法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Caspase-9蛋白活性;比较4组大鼠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凋亡的海马神经元比例,c-fos、pro-Caspase-3、pro-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aspase-3、Caspase-9蛋白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FTY720可明显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集2015年2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MVD手术的512例HFS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12例HFS患者中,MVD术后56例出现面听神经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包括听力障碍24例,面瘫32例。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均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FS患者MVD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病程、手术时间、血管压迫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前缘至颞骨岩部内侧面的距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听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