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单发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6例。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椎管容积的变化,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以及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60 min,平均(210±32 min);术中出血650~2200 mL,平均(900±370)mL,术中未发生胸膜、大血管及内脏损伤,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本研究病例获12~32个月,平均(18±5.5)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骨折内植入物均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断棒,钛网移位等并发症。脊柱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椎管占位率为0,有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三柱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MDM2、IGF1、STAT1和RAC1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其与GCT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DM2、IGF1、STAT1和RAC1在50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 MDM2:未复发组11/37阳性表达,复发组9/13阳性表达.IGF1:未复发组13/37阳性表达,复发组9/13阳性表达.STAT1:未复发组10/37阳性表达,复发组8/13阳性表达.RAC1:未复发组10/37阳性表达,复发组9/13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与GCT复发均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MDM2、IGF1、STAT1和RAC1在GCT中的表达与其复发有关,是影响预后、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帮助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术后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给予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伤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功能恢复和骨伤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胃肠道同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交界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2例。全部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问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同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并发屈拇屈趾畸形的病因及手术方法。方法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胫腓骨骨折术后屈拇屈趾畸形患者5例,胫骨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腓骨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2~6个月出现不同程度足趾屈曲畸形,其中单纯拇趾屈曲畸形1例,拇趾伴有第二、三趾屈曲畸形4例,均采用肌腱粘连松解或延长术矫正畸形,距初次内固定术后时间为6~1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拇趾足趾畸形均获矫正,未见复发,行走步态基本正常,无疼痛等不适。结论胫腓骨骨折术后屈拇屈趾畸形主要原因是肌腱与骨折处粘连以及肌肉缺血引起的纤维化,肌腱的松解和延长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08例,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对照组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协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应激水平的差异,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高于对照组(P<0.05),其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分别为91.07%和71.9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跟骨宽度、高度、Bohle角均明显升高,Gissane角显著下降(P<0.05)。术后1 d,两组的疼痛应激指标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炎症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提高明显(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5%和21.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型入路相比,跗骨窦微创入路可明显减少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创伤,促进其跟骨Bohle角、Gissane角的恢复,降低患者应激水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取出,术后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结果依据术前CT可分为Ⅰ型20例(33.33%)、Ⅱ型2例(3.33%)、Ⅲ型22例(36.67%)、Ⅳ型12例(20.00%)、Ⅴ型4例(6.67%),均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35~87分,平均61.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优28例,良19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78.33%,末次随访时各CT分型者的Olerud-Molander与VAS评分、AOF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为内侧皮肤创面浅表感染2例,经治疗后皮瓣修复治愈,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征3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术前依据CT结果对后pilon骨折患者的Die-punch骨块进行分型,能指导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临床可行性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50例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25例患者接受锁定钢板治疗(锁定钢板组),其余25例患者接受髓内钉方案治疗(髓内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肩关节NEER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钢板组,出血量少于钢板组(P<0.05);两组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和外展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患者肩关节内旋活动度小于钢板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大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患者的螺钉切出、肩峰下撞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钢板组,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合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和髓内钉治疗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近,但髓内钉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