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随访,评价PFNA内固定对其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断端,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本组随访10~2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42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6.4%。结论PFNA具有微创、出血量少,较容易掌握手术要领,使断端处固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对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的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自1998~2003年我院使用国产的异形股骨髁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74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异形钛板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Sanders分型,对45例62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前进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摄片及跟骨CT平扫并三维重建,予克氏针撬拨复位,局部植骨,异形钛板做有效固定治疗。随访12~38个月,平均26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本组62足中,优20足,良38足,可4足,优良率93.5%。结论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植骨重建跟骨形态,行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和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脊麻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老年患者(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硬膜外组(EA组)44例和单侧脊麻组(SSA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局麻药消耗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消耗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等,术中输液量及失血量等,评估其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A组与SSA组总体上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影响不存在组间差别(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P<0.01),但组间各时间点HR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SA组患者的MAP更加稳定。但SSA组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等方面均明显优于EA组(P<0.01),血管活性药物用量EA组明显多于SSA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脊麻不仅起效快、效果好,对患者血压、心率影响轻微,而且对药麻醉平面可控性很好,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术后邻近椎体继发性骨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骨质疏松兔模型邻近腰椎生物力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切除36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卵巢,建立L3椎体骨质疏松骨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对照组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5,10,15个月,检测L2、L4椎体骨密度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L3椎体前缘、后缘高度与L2及L4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L2与L4椎体矢状面Cobb角。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均高于术前   (P < 0.05),椎体高度比值及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及最大弯曲与压缩载荷、椎体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可改善骨质疏松骨折邻近椎体的骨密度、承载能力及后凸角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7.
2004年3月~2006年8月,我们使用股骨动力髁(DCS)钢板微创治疗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19例,取得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58~76岁.右侧11例,左侧8例.按北京军区总医院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分型[1],顺转子间骨折ⅢB型7例,Ⅳ型7例;逆转子间骨折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对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18例X线片及临床检查均获愈合.无术后髋关节部活动受限、再骨折及关节脱位、松动等并发症11例死亡。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活动,保留髋关节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渐进入老龄化,股骨粗隆问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高,尤其是高龄患者。在以往通常采用保守治疗,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泌尿系感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死亡率极高,即使畸形愈合后电易形成髋内翻畸形、肢体短缩等的并发症,患者下床负重功能锻炼时易发生跌倒事件,造成再骨折或其它部位损伤。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肩胛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我科采用重建钢板对2003~2005年收治的19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