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张帆  汪明佳  王婉 《西部医学》2019,31(6):917-92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的记录,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记录所有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其稳定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状况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研究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可知,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稳定70例(5469%),斑块不稳定58例(4531%)。两组患者在TC、TG、FPG和UA水平的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但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非条件单因素L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中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cy、CyC、CRP以及FIB水平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且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其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患者机体Hcy、CyC、CRP以及FIB表达水平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实性肿块良恶性诊断中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0例患者,均予以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结果甲状腺腺瘤造影形态表现出迅速进入的特点,且上升支较为陡峭,较之周边的甲状腺组织,峰值相对较高。结节性甲状腺肿也表现出迅速进入的特点,且上升支较为陡峭,较之周边的甲状腺组织,峰值基本一致。甲状腺癌表现出缓慢进入的特点,且上升支较为平缓,较之周边的甲状腺组织,峰值相对较低。在峰值强度方面,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参数在达峰时间和始增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定量分析技术在甲状腺实性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动脉导管局部替罗非班给药对超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出溶栓时间窗)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降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老年病患选择血塞通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病患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0例。常规组病患予丁苯酞,试验组病患予丁苯酞以及血塞通。比较两组病患血管再通率、各时期丙二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各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不良反应、各时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得分情况。结果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丙二醇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NIHS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ADL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老年病患选择血塞通治疗,能够提升血管再通率,改善机体应激状况,调控神经功能,提高病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