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7年12月14例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浸润性小叶癌占42.9%(6/14),浸润性导管癌占57.1%(8/14).多中心性癌灶数目为2~9枚,直径0.5~4.3 cm,12例癌灶分布在外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及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交界处.1例采用保乳根治术,随访3~5年无复发;13例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访2~37个月无复发.结论 全组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病灶多分布在同一象限或相邻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多发病 ,常见病 ,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1 ) ,为满足患者对切口美观的需求 ,从现代医学外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微创的角度 ,我院从 1 993年 7月~ 2 0 0 2年 7月对 30 0例急性阑尾炎实行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0 0例 ,其中男 1 54例 ,女 1 4 6例 ,年龄 5~ 68岁 ,平均 39岁 ,阑尾病理改变 :单纯性 1 0 8例 ,化脓性 1 83例 ,坏疽性 9例。无近期并发症发生。2 .手术操作要点 ①取麦氏切口 ,长 3~ 4cm ,定位要准确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处为中点 ,做与此垂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葡萄胎致双侧乳房红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为炎性乳腺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例葡萄胎致双侧乳房红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 5例患者行乳腺皮肤活检排除炎性乳腺癌诊断,乳腺红肿均在行葡萄胎清宫术后痊愈。结论葡萄胎也可导致双侧乳房红肿,呈橘皮样改变,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炎性乳腺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4.
<正>鳃裂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手术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容易复发等缺点。目前国内外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主要用于治疗血管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隐静脉曲张等,尚未见用于治疗鳃裂囊肿。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给予囊腔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的诊疗和预后评价进行总结为以后诊疗提供信息参考。方法:对1990年~1994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侧乳腺癌患者和1989年~1994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0例行双侧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随访5年以上,存活17例,失访2例,死亡1例,转移到其他脏器者有1例,局部复发2例,绝经后存活7例,存活率为100%,绝经前存活10例。结论: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癌的5年发病率为3.2%~4.1%。现常用国外的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①病灶双侧等大,淋巴结都没有区域性转移;②双侧以前都没经过治疗;③双侧无皮下淋巴组织侵犯形式的病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双侧乳腺癌发生间隔的时间长短和患者的年龄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预后情况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入院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93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未罹患乳腺相关疾病的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信息,总结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并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乳房疼痛为主,病变多累及单侧乳房,有87例(93.5%),最常见的首发部位在乳头乳晕区,有27例(29%);伴有乳头溢液的有7例(7.5%),有乳头内陷的患者有16例(17.2%);出现窦道的有5例(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哺乳期间积乳、哺乳时长、精神疾病史(包括有无服用药物)、乳腺手术史、既往乳腺炎病史、乳头内陷、泌乳素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乳腺炎病史、乳头内陷、哺乳时长、泌乳素水平是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以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配对盒基因-6(paired box,Pax-6)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预后,及PAX-6对乳腺癌细胞MB-231和MCF-7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正常乳腺上皮、乳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分析PAX-6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上皮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在线数据库分析PAX-6在乳腺癌中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免疫蛋白印迹实验分析PAX-6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选取高表达PAX-6基因的乳腺癌MB-231和MCF7细胞进行基因敲除,设定敲除效率高的si-PAX-6(#1)为实验组(P<0.05),si-NC细胞为对照组;Transwell实验分析PAX-6敲除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验证PAX-6基因对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机制。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配对癌旁组织相比,PAX-6在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P<0.001);在线数据发现PAX-6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AX-6基因表达程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P=0.038);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PAX-6基因在乳腺癌细胞MB231、MCF-7和BT-549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i-PAX-6(#1)细胞迁移和侵袭明显受到抑制(P<0.001);si-PAX-6(#1)敲除后能下调Vimentin、N-cadherin、MMP2、MMP7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PAX-6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作为潜在的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示踪效果。方法将83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亚甲蓝组,术前于乳晕皮下分别注射纳米碳和亚甲蓝,找到染色淋巴结确定为前哨淋巴结,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纳米碳组和亚甲蓝组平均检出前哨淋巴结分别为(3.95±1.23)枚和(3.10±0.96)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检出率分别为95.3%和87.5%,准确率分别为90.2%和85.7%,假阴性率5.9%和14.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能提高前哨淋巴结检出数,可以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状态,对指导手术范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金属硫蛋白1J(IncRNA MT1JP)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HCC1569和人乳腺正常的上皮细胞MCF10A,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MT1JP水平。乳腺癌细胞转染MT1JP过表达载体和空载体分别命名为MT1JP组和NC组,同时以只加入转染试剂的细胞为对照组,RT-PCR检测细胞中MT1JP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MT1J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MT1JP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为:MCF10A、HCC1569、MDA-MB-231、MCF-7,后续选用MCF-7细胞继续研究。MT1JP组细胞存活率及p-Ak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凋亡率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1JP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MT1JP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余本院收治的14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髓样癌占7.1%(1/14),浸润性导管癌占92.9%(13/14)。长径1.5~5.2cm。1例(82岁)行单纯乳房切除,3例行乳癌根治术,10例行改良根治术;14例均行患侧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淋巴结转移率71.4%。12例随访9个月至14年,3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随访期间5年生存率58.3%,10年生存率16.7%。采用乳腺癌根治术3例以及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0例均治愈。结论本组中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10年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