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 ,心室腔变小为特征 ,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 ,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以及左室流出道的动力性梗阻为基本病态 ;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现报道 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行急诊阑尾切除术的麻醉处理。临床资料  5 3岁女性患者 ,因急性阑尾炎 2天从外院转入我院。 2年前确诊患有肥厚性心肌病 ,2年来反复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个月前曾因急性左心衰住院治疗。此次入院检查发现心率 (HR) 1 3 0~ 1 5 0次 分 ,血压 (BP) 90 60mmHg,心尖搏动位于第六肋间左销骨中线外 0 5cm处 ,搏动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的变化评价七氟烷、丙泊酚的肺保护效果,为合理实施围术期肺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择期单肺通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观察、比较麻醉诱导前(T0),OLV后30 min (T1),OLV后90 min (T2),双肺再次机械通气后2 h(T3),手术后24 h (T4)各时间点的血清IMA、TNF-α、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 (1) S组血清IMA浓度在T2、T3、T4时显著低于P组(P<0.05);(2)与P组比较,S组IL-10浓度在T1、T2、T3、T4时血清浓度显著高于P组(P<0.05);(3) S组TNF-α在血清中的浓度在T1、T2时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 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时白细胞介素(IL)-8、IL-10及肺水通道蛋白(AQP)1、AQP4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对其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且术中OLV2h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OLV前10min A、B组分别泵注乌司他丁5 000U/kg及10 000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C组泵注生理盐水20ml,10min泵完。于麻醉诱导后给药前1min(T1)、OLV 30min(T2)、60min(T3)、90min(T4)、120min(T5)和恢复双肺通气(TLV)30min(T6)时抽取桡动脉血行IL-8、IL-10浓度测定,以及于开胸OLV时、肺叶离体时取肺组织测定肺AQP1、AQP4表达。结果与T1时比较,三组T4~T6时IL-8浓度、T2~T6时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A、B组T3、T4时IL-8浓度明显降低、T2~T5时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T4、T5时IL-8浓度明显升高、而T3~T5时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开胸OLV时比较,肺叶离体时A组和C组肺组织AQP1表达和C组AQP4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肺叶离体时B组肺组织AQP1表达和A、B组肺组织AQP4表达明显升高 (P0.05)。与B组比较,肺叶离体时A组肺组织AQP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IL-8浓度,升高IL-10的浓度,促使AQP1、AQP4的表达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表明了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无痛胃镜中使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加和减少的个体因素,为提高个体化无痛胃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406例拟行无痛胃镜的患者,依次给予舒芬太尼0.10 μg/kg、丙泊酚1.00 mg/kg,随后采用滴定法追加丙泊酚,每次0.20 mg/kg,直至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1分,然后行胃镜检查。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信息和用药情况。丙泊酚的用量根据实际体重,以mg/kg计算,超过平均值的30%定义为用量增多,低于平均值的30%定义为用量减少。结果 在406例患者中,丙泊酚用量增加81例(19.95%)。其中,年龄 ≤ 35岁、重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者、长期饮酒史和咽喉疾病患者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加(P <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上4个因素与丙泊酚用量增加有关,OR^值分别为10.211、2.749、3.266和4.406;丙泊酚用量减少36例(8.87%)。其中,年龄 > 65岁和肥胖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 <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上2个因素与丙泊酚用量减少有关,OR^值分别为3.607和3.982。结论 有诸多个体因素导致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较实际体重计算的用量增加或减少,提前识别这些个体因素,有利于个体化麻醉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自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技术的成功应用以来,在围术期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合并心脏疾病尤其是合并传导功能障碍的肿瘤根治手术患者。该技术为此类患者争取手术机会,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保障,我科在围术期应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作为预防措施,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小板活化状况、凝血参数、血小板相关参数,进一步明确直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方法选择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89例为观察组,同期来云南省肿瘤医院进行肿瘤普查的健康志愿者40名为对照组,测定外周静脉血活化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量,以及凝血四项(TT、PT、APTT、FIB)和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FIB及血小板参数PLT、PDW、MPV、P-LCR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参数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主要是以活化血小板、血小板参数、FIB的增加为特点;活化血小板CD62P、CD63是预测直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汪亚宏 《医学综述》2012,18(7):1059-1062
对血容量的正确评估和及时处理是每个临床医师必备的技能。然而,目前常规的循环功能监测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心脏的容量负荷,尤其对较早期的容量不足缺乏敏感性。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是目前较为准确和方便的容量监测方法,它和其他有创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样能够准确反映心脏容量负荷且优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阿托品在保留自主呼吸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中的作用。  方法  40例拟行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 例。对照组(C组)依次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右美托咪定0.2 μg/kg、丙泊酚1 mg/kg、瑞芬太尼0.2 μg/kg、丙泊酚1 mg/kg iv,然后再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行纤支镜检查,当出现呛咳、肢体活动,则追加丙泊酚0.4 mg/kg iv。观察组(S组)给于阿托品0.006 mg/kg iv后其余步骤同C组。记录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麻醉效果评价、术中追加丙泊酚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的例数、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min的心率(HR)、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组间比较无差异(P > 0.05),C组患者T2的HR、MAP的显著低于T1(P < 0.05), S组患者T2的HR、MAP、SpO2显著高于C组(P < 0.05),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C组(P < 0.05),苏醒时间、离室时间显著低于C组(P < 0.01)、术中追加丙泊酚和给于血管活性药的例数及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 < 0.05)。  结论  阿托品可提高保留自主呼吸无痛纤支镜检查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及术后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手术过程中探查时及拔管后即刻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切皮时、注药前、气管插管前即刻、麻醉诱导前、麻醉时间、插管后1 min、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两个药物的用量、手术后1 h时和4 h时的视觉模拟和镇静评分。结果麻醉诱导前,实验组脑电双频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麻醉诱导时、插管后1 min、切皮时、探查时、拔管后即刻时,实验组的平均动脉血压显著下降(P0.05),心率显著减缓(P0.01)。实验组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1、4 h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在气管插管时、全身麻醉诱导时减轻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对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QT问期的影响.方法 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乳腺癌ⅡA或ⅢA期,年龄28-64岁,ASA Ⅰ或Ⅱ级.术前进行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表柔吡星新辅助化疗2~4周期的患者加例,随机分为Al组和AP组,每组20例;术前未化疗的患者加例,随机分为CI组和CP组,每组20例.AI组和CI组吸入1.0%.1.5%异氟醚,AP组和CP组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8~2.0 mg/L)维持麻醉.于化疗前(T1)、化疗后2周(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吸入异氟醚或靶控输注异丙酚5、10、15、30 min(T5-8)和拔除气管导管后10min(T9)时记录QT间期和QT期延长的发生情况;于T1-7时计算QT离散度.结果 与T1时比较,T2-7时A1组和AP组OT离散度增加(P<0.05);与T2时比较,AI组T6-8时QT间期较长(P<0.05);与CI组比较,T6-8时AI组OT间期较长,T5-7时QT离散度增加(P<0.05);AI组QT间期延长发生率较CI组、AP组和cP组高(P<0.05);CP组与AP组、AI组与AP组各时点QT间期和QT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QT间期影响较小,QT间期延长发生的机率及QT离散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