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肾囊肿的最佳手术方式,并总结后腹腔镜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术的处理体会。方法对84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随机分组,38例采用开放去顶手术(开放手术组)、46例采用后腹腔镜去顶手术(后腹腔镜组)治疗,对2组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进行比效,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分析。结果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单纯性肾囊肿的治疗应首选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疗效肯定,创伤小,恢复快。若囊肿大小、部位适宜于小切口开放去顶减压术,亦可选择。  相似文献   
2.
不同途径腔内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腔内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最佳途径。方法 将94例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失败的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患者随机分组,50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URL),44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MPCNL),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URL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22.00%。其余病例均因结石或较大碎石漂移到肾内而需联合ESWL,联合ESWL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96.00%。MPCNL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为95.45%,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97.73%。其中1例血尿明显,持续8d后停止。结论 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疗效更佳,结石清除率高。单用URL治疗效果较差,而联合ESWL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Mina5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测定96例肾细胞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Mina53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ina53平均模板量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的表达(P<0.01),且在Ⅲ期、Ⅳ期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Ⅱ期的表达水平(P<0.01),Mina53蛋白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肾组织的表达水平(P<0.01);Mina53高表达者的预后较低表达者明显要差(P<0.01).结论 Mina53基因及蛋白的高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Mina53有望成为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中EphA2蛋白、m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组织中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2)蛋白、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IPB(IPB组)、15例低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EphA2蛋白。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EphA2 mRNA的表达。结果IPB组、BTCC组EphA2蛋白的表达量(IA值)分别为13826±3996和13112±3587,与对照组的8364±3915相比,P均〈0.05;IPB组与BTCC组相比P〉0.05。以对照组为1,IPB组与BTCC组EphA2 mRNA表达分别上调(2.12±0.95)和(2,01±0.86)倍;IPB与BTCC组比较,P〉0.05。结论IPB组织中EphA2过表达,其可能促进了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癌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CD14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MVD。结果:CD146基因及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尿路上皮黏膜的表达(P<0.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CD146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MVD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CD146高表达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与尿路上皮癌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2在膀胱肿瘤中的mRNA表达,并对其致癌机制加以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19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blader,IPB)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EphA2mRNA的表达,并通过2△△CT方法分析相对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相对于正常膀胱组织,EphA2mRNA在IPB和BUc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分别平均上调约2.06(2.06&#177;0.84)倍和2.57(2.57&#177;0.97)倍;在IPB与BUC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hA2tuRNA的表达与膀胱肿瘤临床分期(r=0.471,P=0.001)及病理分级(r=0.286,P=0.047)呈正相关,与BUC其它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EphA2过表达可能促成了IPB的癌性转化以及膀胱肿瘤的恶性进展,其核酸调控机制可能发生在膀胱肿瘤早期,甚或更有可能是在癌前病变进展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146基因的表达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及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中CD146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T分期的升高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其表达水平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蛋白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尿路上皮黏膜(P<0.01),且随着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升高,其阳性表达率也增加(P<0.01);CD146蛋白在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CD14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CD146蛋白与CD146 mRN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表明CD146蛋白的表达增强与CD146 mRNA表达的上调相关.结论:CD146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上调与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望成为评判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 im 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方法膀胱镜下患侧输尿管逆行留置输尿管导管,B超或X线引导下穿刺肾中盏,建立皮肤肾脏通道,输尿管镜下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气压弹道碎石成功率100%。术后肉眼血尿55.1%(27/49),26例持续1-3 d后停止,1例造瘘管血尿明显并有血块,持续8 d后停止;术后发热10.2%(5/49)。1周结石清除率93.9%(46/49),1个月后结石清除率98.0%(48/49)。49例随访1-12个月,平均5个月,未发生输尿管狭窄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CD14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MVD。结果癌组织中CD146 mRNA、蛋白表达及MVD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均〈0.05。癌组织中CD146 mRNA、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及MVD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拍表达和MVD升高。其尿路上皮癌的分化、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CD146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种腔镜技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URL)、微创经皮肾镜取石(MPCNL)、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113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三组:URL组46例,MPCNL组38例,RLU组29例.结果:URL组一周结石清除率21.74%(10/4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6天.MPCNL组1周结石清除率92.10%(35/38).术后发热10.52%,6例因术中出血,改为二期取石,手术成功;8例术中冲洗液外渗,1例大出血行保守治疗好转,平均住院9天.RLU组有1例转开放取石,一周结石清除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平均住院6.5天,RLU组的一周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URL及MPCN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MPCNL.结论: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行具有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MPCNL、URL和RLU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使用何种方法应视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