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头痛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症状,病因也多种多样,其中继发于鼻腔鼻窦解剖异常的头痛是一个诊断和治疗上的难题。目前有作者认为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具有接触点(contact point,CP)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称鼻黏膜接触性头痛。本科自2001-2005年调查了以慢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门诊就诊人群,对其中80例具有CP的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去除接触部位,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手术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2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手术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变应性)鼻炎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216例患者常规行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4组.分别行单纯鼻中隔黏膜下剥离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下剥离术加前筛开放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加前筛开放术和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时根据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患者(组2加组4)手术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2年)有效率为86.7%(98/113例);不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03例患者(组1加组3)手术的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62.1%(64/103例).长期(2年)有效率为53.4%(55/103例),效果较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患者(组2加组4)差(P〈0.01)。结论:对经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如合并鼻中隔偏曲,应积极手术矫正中隔;如不合并鼻中隔偏曲,如患者愿意,可行鼻中隔黏膜下剥离术,可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侧开式喉镜下喉动力系统切除会厌囊肿4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厌囊肿是由于会厌黏膜的黏液腺管阻塞、黏液潴留而形成[1],常发生于会厌的舌面,囊肿较小时患者多无明显不适,多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但有时并发感染发生急性会厌炎;囊肿巨大时可压迫会厌遮盖喉入口,易导致喉梗阻而危及生命,若并发感染则更加危险。直接喉镜下咬除囊肿[3]手术难度较大,完全切除囊壁较难,复发率高,且术中出血多,对正常会厌黏膜损伤较大,故术后患者咽喉疼痛明显,再出血可能性大;囊肿复发概率高,有时需数年后再次手术,患者痛苦增加。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们应用喉动力系统(美敦力公司,美国)对直径超过1.0 cm 的会厌囊肿患者46例,行手术切除,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腺样体肥大儿童在行腺样体切除术后睡眠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120例行腺样体肥大切除术的儿童,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夜间睡眠多导监测,比较手术前后宏观、微观睡眠结构的变化。结果 腺样体肥大儿童术后S1期和S2期所占比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WS期和REM期所占比例增加(P>0.05)。腺样体肥大儿童术后觉醒指数AI(2.8±0.3)较术前(6.3±0.4)明显减小(P<0.01);术后最低SaO2(93.4±1.4)较术前(70.3±1.3) 明显提高(P<0.01)。 结论 腺样体肥大儿童术后宏观睡眠结构无明显改善,微观睡眠结构的改善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儿童术后症状改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针对病因、可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一种治疗方法[1-3]。以前常用的是皮下免疫治疗(SCIT),即通过反复多次皮下注射诱导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但该治疗需反复到医院注射,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有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使其应用受  相似文献   
7.
毕致  肖锋  朱鹃芬 《江苏医药》2012,38(3):347-349
目的 评价舌下免疫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对69例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进行免疫治疗,持续2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6个月症状改善更加明显(P<0.01),此后症状改善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结论 舌下免疫治疗粉尘螨性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腺样体肥大和分泌性中耳炎(SOM)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前者与后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1],是儿童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本科自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对82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在鼻内镜下用电动微型切割器经口咽行腺样体切除术,对合并SOM患儿行中耳置管术,对合并扁桃体炎或肥大的患儿行单侧或双侧扁桃体切除,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手术治疗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1年)有效率为90.3%(102/113例).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1年)有效率为90.3%(102/11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