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眼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PECT)对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血流情况的评估以及对脑缺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008年至2014年39例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利用SP ECT观察局部全脑血流量( rCBF)的变化、是否存在脑缺血以及缺血的区域和程度。结果:实验组突聋伴糖尿病病人39例rCBF减低者33例,占受检者84.6%,对照组突聋不伴糖尿病人31例,13例患者rCBF减低区,占受检者41.6%,二者rCBF的平均生阈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PECT脑显像提示入组的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情况,同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隐匿缺血区,故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给予SPECT脑显像以监测脑血流情况,必要时及早干预,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严重程度。 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50眼做为实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对于NPDR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视网膜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 结论:OCT联合mfERG测定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突聋伴糖尿病患者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 方法:突发性耳聋伴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组,实验组给予地塞米松,患侧耳后骨膜下注射,隔日1次,共注射4次,总剂量20mg;对照组鼓膜穿刺注药,隔日 1 次,共 4 次,总剂量 10mg. 疗效评估:以 500、1000、2000、4000HZ气导纯音听阈的平均值(PTA)下降>10dB 为有效. 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PTA 平均值差别很小,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检验效率(1-β)为0.9656(uβ=1.8217,β=0.0344),治疗后检验效率(1-β)为0.9738(uβ=1.93689,β=0.0262). 结论:突聋伴糖尿病患者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可取得与鼓膜穿刺注药同等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至2019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T2DM患者。根据眼底照相半自动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并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等效值(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等效值(CRVE)、动静脉比值(AVR)。按不同微血管病变分为4组:无微血管病变(NC)组有94例,单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有69例,单一糖尿病肾病(DN)组有24例,糖尿病肾病伴视网膜病变(DNR)组有26例。比较4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非增殖期DR患者不同分期之间的血管差异性,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微血管病变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在NC组、DR组、DN组和DNR组四组分组中,CRVE分别为(257.05±22.40)μm、(266.97±23.66)μm、(270.24±17.67)μm及(278.64±25.91)μm,静脉直径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VR分别为(0.69±0.06)、(0.66±0.06)、(0.65±0.06)及(0.64±0.08),动静脉比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电活动,评价不同分期DR患者的视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除外其他疾病,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99例99眼做为试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mf-ERG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DR早期及背景期的患者,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非增殖期就明显减低,而在背景期Ⅲ期时,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尚未有视觉或形态的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随病情发展,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mf-ERG可以评价DR的严重程度,尤其适合DR的早期及背景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并分析探讨治疗结果.方法:选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组,分别为20只眼,给予羟苯磺酸钙0.3g日三次口服,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用药前后分别给予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各象限视网膜内出血数量及OCT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出血点及出血斑、微血管瘤数量明显减少,背景Ⅲ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所减轻,统计分析结果有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中药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0引言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眼、耳、皮肤、毛发、骨骼及消化道的染色体遗传病,与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1951年由荷兰眼科遗传学家Waardenburg首次报道。该病的主要特征是:(1)内眦赘皮、外移,相应下泪点异位及睑裂缩小;(2)高而宽的鼻根部;(3)眉毛粗重,连眉;(4)小角膜,虹膜异色或淡蓝色虹膜;(5)前额白发或少年白发;(6)先天性单侧或双侧神经性耳聋;(7)视网膜形成不全,眼底色素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定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形态,并分别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 non-diabetes retinopathy , NDR)及非增殖期( 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 , NPDR)的视网膜形态上的变化,评价在不同分期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 DR)变化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1岁的老年正常人40人40只眼进行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作为OCT测定的视网膜正常形态的参考值;收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分期后,在标准状态下行OCT检查,选取71人中的71只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渐进性的下降,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 NDR)中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 NPDR)的确变厚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