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腹部神经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三个小组,每组各25例,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肋缘下入路的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肋缘下入路的双侧TAP阻滞,同时加以左侧腹直肌后鞘(RSB)、右TAP阻滞,C组则不进行TAP阻滞,对三组手术前后血压(BP)、心率(HR)及拔管时的疼痛评分、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术前(T1)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10 min(T3)及拔管时(T4)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B组患者拔管时的疼痛评分比A组和C组明显更低(P0.05);B组患者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比A组和C组显著更短(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肋缘下入路的双侧TAP阻滞和左侧RSB加右TAP阻滞能够有效降低对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减轻疼痛程度,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肿物切除术中应用乳腺后间隙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乳腺肿物切除术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喉罩吸入全身麻醉,观察组行乳腺后间隙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K细胞、CD_3~+及CD_4~+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20%、16.83%,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乳腺后间隙神经阻滞应用于乳腺肿物切除术中,麻醉效果显著,且能减少对免疫功能影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时,抑制患者气管拔管期循环反应的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血浆靶浓度的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以指导临床麻醉. 方法 纳入2016年6~8月于我院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30例,ASA分级Ⅰ、Ⅱ级.所有患者均在BIS监控下行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手术结束缝皮时停用丙泊酚,并将瑞芬太尼调整至试验浓度.根据上下序贯法原则设定瑞芬太尼试验浓度,第1例患者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μg/L,间隔浓度为0.2 μg/L.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1),拔管期瑞芬太尼达到试验浓度时(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 min(T4)、2 min(T5)、3 min(T6)、4 min(T7)、5 min(T8)时的MAP和HR. 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患者接受单次肌松药下成功完成,手术时间均在2h内,术中未见严重应激反应、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未见皮肤瘙痒、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拔管时6例患者出现呛咳.根据序贯法,瑞芬太尼抑制拔管期循环反应的EC50为1.637 μg/L,其95%CI=1.481~1.769 μg/L. 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时,抑制50%患者气管拔管期循环反应的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为1.637 μg/L.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