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在判断肝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以上受检者实施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在此基础上,分析pIgR/SC蛋白表达的情形,以及肝癌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联。结果在pIgR/SC蛋白表达水平上,观察组的表达率为60%,对照组为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肝癌组织进行不同病理类型分级时,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gR/SC蛋白表达水平在肝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异常表达显示出肝癌细胞在组织学的来源上具有差异性,其过表达有可能出现在肝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包括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断流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4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脾切断流术),对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者作为血栓组,未形成PVT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的变化。结果①49例患者脾切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一定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发现形成门静脉血栓15例,PVT发生率约为30.61%。血栓组断流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同上)升高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门静脉血液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的升高,且升高水平较高者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PIgR/SC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抽取患者4mL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FP浓度,采用自行包被的ELISA检测板和OD值半定量法检测血浆PIgR/SC.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1个月重复检测AFP和PIgR/S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和志愿者三组患者PIgR/SC和AF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分析,肝癌患者PIgR/SC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p<0.01),肝硬化患者与志愿者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患者AFP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IgR/SC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度为90.5%高于AFP的54.8%,特异性为84.6%,低于AFP的91%,约登指数为0.751,高于AFP的0.458,AUC面积为0 920,高于AFP的0.761.对两种检测指标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1,p<0.05).结论:PIgR/SC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价值高于AF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将发生改变,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将进一步影响门静脉对肝脏的血液供应并加重肝功能损害,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本实验通过观察脾切除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与PVT形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择期手术患者49例,其中男3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4±2.6)岁;肝功能Child A级12例,B级21例,C级16例(保肝后术前均转变为B级).诊断依据:乙型肝炎病史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易控制)、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红色征或伴有呕血、黑便史)等表现.  相似文献   
5.
膈肌包埋法救治重度肝破裂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3例重度肝破裂止血困难病例施行膈肌包埋法快速处理重度肝损伤出血,治愈11例中均有不同程度局部术后并发症和发热,术后非手术处理均痊愈。膈肌包埋法救治重度肝破裂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简单有效的处理出血方法,能明显降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和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37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传统保脾手术+膈肌包裹法手术治疗20例,治愈18例(研究组); 传统保脾术17例,治愈12例(对照组).随访1~6个月脾脏均存活.该手术简便,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少,为困难保脾时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从2008~2011年间应用微创切口<2cm阑尾切除232例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微创小切口<2cm进行阑尾切除。结果:232例诊断急性阑尾炎,顺利完成微创切口<2cm阑尾切除221例,约占95.2%,其中仅11例,约占4.8%需扩大切口,其中中重度肥胖患者46例,占19.8%。结论: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均可行微创小切口<2cm阑尾切除,肥胖患者采用"拉压法"也可使用小切口方法阑尾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确定直肠癌局部切除的适应人群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肿瘤外科住院行根治性手术的T1~2期的原发性直肠癌且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82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直径、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为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将上述原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结果表明肿瘤的分化程度、T分期为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的分化程度与T分期是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分化程度较高T1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疗效.方法 选用Review Manag-er4.2.分析软件,对中国知识网所发表的有关对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疗效的文章,实施Meta分析,以期寻找有意义的临床发现.结果 经过分析,在治疗胆囊结石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要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合并的RR值为0.21,其中90%的CI为(0.19,0.30).;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住院时间的合并加权均数差是-5.07,其中90%的CI为(-6.09,-4.1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胆囊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各项治疗效果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切口小,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也小,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机能,值得各医院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间23例采用二镜联合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2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无法插入,改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余2l例均顺利完成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二镜联合经胆囊管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