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经颅多普(TranscranialDoppler,TCD)血流速度增快已广泛用于评价颅内大血管狭窄,探讨TCD对弥漫性颅内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测结果。结果TCD(MFV结合PI值异常)在检测弥漫性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性为92.1%、敏感性为75%、假阳性率为80%、假阴性率为89.74%、总准确度为87.03%。结论TCD可作为弥漫性颅内血管病的预防性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经颅多普勒屏气实验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转归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和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转归关系。方法选取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为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47例为腔隙性脑梗死(LI),40例门诊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在急性期(1~14 d)和恢复期(3个月后)分别对入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计算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LI组急性期和恢复期BHI值及MoCA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无明显改善(P〉0.05);症状性MCAS组急性期患侧BH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及健侧(P〈0.05),恢复期患侧BHI值改善明显(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MoCA分值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恢复期MoCA分值改善明显(P〈0.05)。BHI变化值和MoCA变化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9,P=0.00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血管储备功能和认知功能受到损害,恢复期有所改善,以症状性MCAS受损及改善明显,且脑血管储备功能改善程度与认知转归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56例已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18例患者(32.14%)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5);入院及住院期间血糖水平越高,出现血管痉挛的比例越高(P<0.05),超过发病3d手术者其发生血管痉挛的几率也高于3d内手术者(P<0.05).结论 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入院时血糖水平、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手术时机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9~2000年共收治的214例脑血管病(ACVD)。本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血BUN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基础、脑出血量及梗死灶面积的关系,并研究治疗前后的血BUN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与体会。资料与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方法,应用DCS栓塞治疗11例13个颅内动脉瘤。结果用DCS对11例1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完全栓塞(>95%)7个,大部分栓塞(80%~95%)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外科手术后痊愈;1例弹簧圈脱出到远端小动脉,经抗凝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使用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收治的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根据供血动脉进行影像分型,不同类型选择了不同的治疗方法。6例A型病例经动脉途径进行球囊栓塞,1例C型病例及1例D型病例经静脉途径进行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A型病例一次可脱性球囊闭塞瘘口成功,1例A型病例球囊早泄复发、2周后再次球囊栓塞成功,1例C型病例经眼上静脉2次弹簧圈填塞海绵窦治愈,1例D型病例经岩下窦一次填塞海绵窦治愈。1例A型病例造影后当天因颅内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根据不同影像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提高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阳纲要  武衡  谢明  林百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0-1261,1267
目的 总结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置入前全部通过狭窄释放脑保护装置,37例病人随访2-23个月。结果37例病人支架置入成功,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5倒病人出现术中心动过缓,3例病人血压下降,1例术中TIA发作、2min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血管轻度痉挛、经罂粟碱治疗后恢复,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随访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能提高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颅内外血管狭窄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的危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较两组3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TIA再发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生存率。结果狭窄组发生TIA 22例、脑梗死21例、死亡6例、合计发病49例,正常组发生TIA 4例、脑梗死2例、死亡0例、合计发病6例。在脑梗死和合计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TIA再发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急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方法,初步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室出血的不同治疗手段.方法 将156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术组)与对照组(非手术组),治疗组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和CSF(脑脊液)置换术,必要时加行血肿穿刺引流;对照组只行CSF置换术,必要时后期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其它内科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60岁以下治疗组(脑积水发生率2.2%,病死率6.82%)效果优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42.86%,病死率32.14%)(P<0.01).60岁以上治疗组(脑积水发生率0,病死率12.12%)效果与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1.96%,病死率11.7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60岁以下急性脑室出血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和脑脊液置换术效果较好,60岁以上老年患者选择损伤较小的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较稳妥.  相似文献   
10.
对本院1999~2000年间收治的214例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血尿素氮(BUN)进行回顾性观察,以探讨BUN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基础、脑出血量及梗死灶面积的关系,并研究治疗前后的血BUN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