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比较腹部动脉能谱CT成像中混合能量重建模式图像与单能量重建模式图像的质量,筛选适宜观察腹部动脉的图像重建模式。方法 80例患者采用GE公司的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获得腹部动脉混合能量图像(140kVp)和40-140keV范围内的单能量图像。对混合能量图像和单能量图像进行感兴趣区CT值的测量,计算腹主动脉、肝动脉的SNR和CNR;各组图像由三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最后进行腹部动脉CT值、SNR、C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综合比较。所获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keV值的降低,腹部动脉CT值逐渐升高,图像噪声同时发生改变。根据腹部动脉图像质量的客观指标(CT值、SNR和CNR)和主观评分,对混合能量图像与各组单能量图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50-60keV单能量组腹部动脉图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组,同时单能量成像对腹主动脉和肝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别。结论在腹部能谱CT常规增强扫描所获得的腹部动脉不同类型重建图像中,50-60keV单能量重建模式的图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重建模式,推荐其作为腹部动脉能谱CT扫描的常规重建模式。  相似文献   
2.
3.
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血管成像表现。结果4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增粗,3例腔内密度增高,1例腔内等密度,密度与同层面主动脉密度相仿,CT血管成像均示肠系膜上静脉内充盈缺损,静脉壁环形强化。1例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见广泛充盈缺损。3例伴发肠梗阻。结论肠系膜上静脉CT血管成像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对于怀疑本病的患者应及早行CT血管成像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降低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46例患者分成常规CT模式扫描组(常规CT组。对比剂浓度370 mgI/mL,用量90 mL,注射速率3.5 mL/s)和能谱CT模式扫描组(能谱CT组。对比剂浓度300 mgI/mL,用量75 mL,注射速率2.5 mL/s)。选取能谱CT组腹主动脉和腰大肌之间具有最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量图像,比较其与常规CT模式扫描图像腹主动脉CT值、信噪比(SNR)、CNR、主观评分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差异,所获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与常规CT组比,能谱CT组的对比剂浓度减低了70 mgI/mL,对比剂用量减少15 mL,有效碘用量减少了32.4%,注射速率减低了1 mL/s。最佳CNR单能量图像的腹主动脉CT值高于常规CT模式扫描图像,而两组图像腹主动脉的SNR、CNR、主观评分和DLP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成像在不影响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不明显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对比剂浓度、用量及注射速率,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林珏慧  林顺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879-288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及优化扫描参数。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3例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颅脑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使用直接确定延时时间法及智能监测自动触发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通过3D软件的多平面重建(M RP),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立体漫游容积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33例中31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颅脑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6例,颅脑肿瘤性病变4例,颅脑血管未见异常14例,通过CTA重建均能明确诊断。结论:C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扫描延迟时间以智能监测触发扫描方法为优,VRT重建的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