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48岁,以“反复肝功异常三年”为主诉入院,患者因体检发现谷酰转肽酶385IU/L,碱性磷酸酶194IU/L, HBVM②⑤阳性,HBV-DNA0,甲、丙、丁、戊肝炎的病原学均阴性,多次求治多家医院,诊断不明,均给予保肝药口服,谷酰转肽酶与碱性磷酸酶时升时降,3年来均未降至正常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颗粒物PM2.5诱导肥大细胞P815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100 μg/mL PM2.5刺激肥大细胞建立脱颗粒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不同浓度NAC组(浓度分为100,50,25 μmol/L);不同浓度NAC处理肥大细胞6 h后,再以 PM2.5刺激6 h,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酶标仪测定活性氧(ROS)水平及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水平、ELISA检测IL-4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OS、β-Hex、IL-4含量及PAR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NAC组肥大细胞ROS、β-Hex、IL-4含量及PAR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其中50 μmol/L NAC组降低最明显。结论:NAC可降低肥大细胞氧化应激,抑制PAR2蛋白表达,减少炎症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估环境微细颗粒物PM10、PM2.5与过敏性皮肤病的关系。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相关文献并提取效应量。使用 RevMan 5.3和Stata 14.2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并检验发表偏倚及校正合并效应量。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PM10、PM2.5每增高10 μg/m3,对过敏性皮肤病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9(95% CI:1.0016~1.0081)与1.0066(95% CI:1.0033~1.0100);亚组分析显示PM10和PM2.5对特应性皮炎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108(95% CI:0.9999~1.0219)、1.0320(95% CI:1.0056~1.0590),对湿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1.0040(95% CI:1.0006~1.0075)、1.0066(95% CI:1.0029~1.0103);PM2.5对荨麻疹影响的合并效应量为0.9994(95% CI:0.9852 ~1.0139)。结论:环境微细颗粒物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相关,PM10和PM2.5浓度升高会增加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
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 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 水平,荧光PCR 定量检测
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
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
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
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Ag阳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
组和HBV-LC 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 和1.009,P>0.05);CHB-LM组HBsAg 定量高于HBV-LC 组(Z=-2.247,P=
0.025)。HBeAg阴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
0.05);CHB-LM 组和CHB-S 组HBsAg 和HBV DNA 定量均高于HBV-LC 组(P<0.01)。HBsAg 与HBVDNA 定量水平在
CHB-LM 组(r=0.389,P=0.009)、HBV-LC 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 组中无相关性(r=0.348,P=
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 例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
(Z=-5.415,P<0.001);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
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Ag
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相似文献   
5.
6.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与肝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妊娠期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育龄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患者比较。结果:妊娠期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其次为甲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部分肝炎病原不明;妊娠合并肝炎以中晚期妊娠为主;随妊娠周数增加,肝炎发病率及重型肝炎发生率、病死率增加;妊娠期肝炎凝血酶原时间(呻明显延长,白蛋白(ALB)显著降低,并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均高于非妊娠肝炎组(P〈0.05)。结论:妊娠期肝炎临床特点与非妊娠病毒性肝炎有所不同,对妊娠期肝炎应高度重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空气中PM2.5污染严重,皮肤是人体抵御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屏障,容易受到PM2.5的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皮肤表皮层的主要组成细胞,在皮肤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PM2.5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可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综述了PM2.5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细胞自噬、芳香烃受体激活、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皮肤屏障相关成分表达改变等方面的影响,为进一步从机制上阐述PM2.5对人体皮肤的损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宿主过程中,华支睾吸虫感染致肝脏病变(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与巨噬细胞极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华支睾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Masson染色检测感染小鼠肝脏胶原沉积情况;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了解肝细胞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平滑肌蛋白(α-SMA)、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Arg1)、抵抗素样分子α(Retnlα)、白细胞介素-10(IL-10),了解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状况和巨噬细胞M1、M2极化类型变化。结果感染小鼠肝脏胶原沉积在感染后第8周最为明显。ALT、AST和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均在感染后1~2周处于较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 NOS、Arg1、Retnlα及IL-10的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4周均处于较高水平,Arg1的转录水平在感染后8~10周仍处较高水平。i NOS与α-SMA、Collagen-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5),Arg1与胶原沉积状况(Ishak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致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状况可能与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全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术)中支架分流道的两端长度与长期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 病(HE)、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TIPS术患者53例,均采用直径8mm全覆膜 支架(Fluency支架,Bard)建立分流道,再视造影情况加以同等直径裸支架延长肝静脉端、门脉端。测量覆膜支架进入肝静脉长 度、门静脉长度(X1、X2),肝静脉、门静脉支架总长度(X3、X4),行COX回归分析其对TIPS术后道通畅率、生存率及肝性脑病发 生率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建立分流道,术前门脉压力(29.80±4.83)mmHg,术后门脉压力(19.00±3.92)mmHg,下降 (10.80±5.15)mmHg(t=13.44,P<0.01)。随访时间3~89 月,中位随访期64 月,平均39 个月。期间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3%(12/ 53)。16例出现分流道再狭窄,5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75%、63%、62%、5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72%、72%、 69%、69%。通畅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1有统计学意义(OR=0.42,P<0.01);生存率COX回归分析显示X4有统计学意义(OR= 1.50,P=0.021);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适当增加肝静脉端覆膜支架 长度、减少支架进入门静脉长度可提高分流道通畅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