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Ki‐67表达与PET/CT显像18F‐FDG摄取程度有无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8例首诊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F‐FDG PET/CT扫描,对其影像资料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LBCL 患者病灶18F‐FDG平均摄取值(SUVave)与Ki‐67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r为0.891,P<0.001。DLBCL 患者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最大肿瘤直径及血LDH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临床因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Ki‐67与PET/CT在反映DLBCL患者细胞增殖情况及病灶的侵袭程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的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动态演变,以探讨心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7例)和复流组(26例)。分析两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无复流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分别为8.5±1.9, 6.4±2.3、4.6±2.1和4.2±1.7,复流组为4.1±1.0、1.7±1.2、0.5±1.1和0.4±1.0;无复流组和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积分在2周内均呈逐渐减低趋势,至2周时趋与稳定,2周和3个月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相点比较,无复流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在各点均显著高于复流组(P<0.01)。(2)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无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复流组恢复延迟,且在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复流组。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逐渐减小,无复流组则继续增加,2周时达高峰,而后开始减小,3个月时虽低于2周时,但仍显著大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24 h内(P<0.01);无复流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复流组。(3)无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灌注缺损积分与同时相点和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12,P< 0.05和r=-0.498,P<0.05)。结论:AMI血运重建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的患者仍存在心肌无复流现象,但心肌无复流现象有随时间改善的趋势,至2周左右趋于稳定;早期的心肌灌注状况与后期的心功能恢复及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程度、核抗原Ki-67表达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治疗前均常规行~(18)F-FDG PET/CT扫描。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平均摄取值(SUVave)与Ki-67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43,P0.001;Ki-67指数与淋巴瘤分期显著相关(P0.001),且Ki-67指数越高,临床分期越趋向晚期;~(18)F-FDG平均摄取值与淋巴瘤分期无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最大肿瘤直径及血LDH水平有相关性(P0.05)。结论 Ki-67与PET/CT在反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增殖情况及病灶的侵袭程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SPECT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心肌微循环的影响,以探讨"心肌无复流"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行PCI的AMI患者82例,分为川芎嗪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受检患者分别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即刻、川芎嗪治疗24 h内及第15天分别注射99Tcm-tetrofosmin 555、1110和740 MBq,1 h后用SPECT行门控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用Cequal和Qgspect软件分别处理,得到3个断面断层图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分别计算心肌显像总积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PCI后即刻LVEF(%)(47.5±7.1和48.4±8.6)、LVEDV(ml)(91.1±24.5和89.1±23.4)、LVESV(ml)(48.7±16.4和45.9±16.7)和心肌显像积分(7.8±2.9和7.5±3.1)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后24 h内,治疗组LVEF(%)(43.5±8.0)较对照组(44.7±8.3)减少更为明显(P<0.05),而LVEDV(ml)(93.5±24.9和99.2±24.8)、LVESV(ml)(52.9±16.1和54.5±14.4)呈增加趋势,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后15 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45.5±6.9和45.6±7.6)、LVEDV(ml)(92.8±24.9和99.9±22.3)及LVESV(ml)(51.2±17.0和54.8±16.1)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CI后24 h内及15 d心肌显像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减少更为明显(4.5±2.6,3.0±2.5和6.0±2.6,4.2±2.7;P<0.05).结论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能准确反映川芎嗪对"心肌无复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18F-FLT与^18F-FDG评估化疗早期反应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8F-FLT与18F-FDG在评估肺腺癌化疗早期反应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选择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3 种化疗药物,分别与肺腺癌A549细胞共同孵育1、4、24和72 h,测定细胞摄取18F-FLT和18F-FDG的变化,与药敏试验MTT法测定的存活细胞数目和细胞抑制率比较,判断两种示踪剂评估化疗反应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结果:(1)18F-FDG摄取变化:化疗后1h, 除5-FU组18F-FDG摄取明显增高(120±8%,P<0.01)外,顺铂和阿霉素组基本不变.4h、24h,三组变化也无明显变化.72h,三组均明显降低(35±3%,50±2%,55±4%,P<0.01).(2)18F-FLT摄取变化:3种细胞抑制剂均引起18F-FLT摄取明显变化,但变化趋势不同.5-FU对18F-FLT摄取的影响是双相的,治疗后1 h、4h,摄取增加(145±12%,P<0.01 ;150±14%,P<0.01);24h和72h明显减少(43±4%,60±4%P<0.01).阿霉素和顺铂引起18F-FLT摄取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治疗后1h就观察到18F-FLT摄取迅速减少(70±6%,85±4%,P<0.01),24h摄取几乎全部被抑制(26±2%,15±4%,P<0.01).72h摄取较对照组仍降低(35±1%,30±2%,P<0.01).结论:18F-FLT能否反映化疗反应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机制,5-FU 治疗后激活了肿瘤 DNA 补救合成途径而使早期摄取增高,相反,顺铂和阿霉素则引起摄取减低. 18F-FDG 摄取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83岁.2002年3月7日因突发意识不清,右侧肢体活动困难1.5 h入院.1年前因前列腺癌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入院检查:血压150/75 mm Hg(1 mm Hg=0.133kPa),体温36.0℃,脉搏98次/min,嗜睡状,体格检查时不合作,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口角左偏.右上、下肢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浅感觉减退,左侧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贝叶斯正则化似然(BPL)重建技术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正常组织代谢参数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间烟台毓璜顶医院60例肿瘤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24~89(60.4±15.2)岁]的PET/CT体部检查数据,将PET图像按照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飞行时间(TOF)+点扩散函数(PSF)和BPL(β值=350)3种重建技术进行重建,分别于右肺上叶、肝脏右后叶、主动脉根部和腰椎勾画感兴趣体积(VOI),测量VOI代谢参数[包括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瘦体质量标准摄取值(SUV)峰值(SULpeak)、SUV标准差(SUVSD)],并计算信噪比(SNR),分析SNR变化率(%ΔSNR)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3种重建技术的正常肺、主动脉、肝脏及腰椎的SUVmean及SUL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0.04~1.95,均P>0.05)。BPL组正常肺、主动脉、肝脏和腰椎的SUVmax(1.14±0.82、2.13±0.37、2.95±0.50和2.76±0.87)较TOF+PSF组(1.56±0.61、2.99±0.75、4.32±0.94和4.05±1.48)和OSEM组(1.51±0.67、3.00±0.70、4.45±1.12和3.81±1.06)明显降低(F值:20.59~52.24,均P<0.001);SUVSD(0.13±0.07、0.20±0.05、0.26±0.06和0.38±0.17)较TOF+PSF组(0.24±0.11、0.43±0.11、0.58±0.15和0.67±0.21)和OSEM组(0.21±0.09、0.42±0.10、0.58±0.14和0.63±0.20)也明显降低(F值:24.46~124.95,均P<0.001);而SNR(4.67±1.34、7.74±2.22、8.17±1.77和4.45±1.22)则明显高于TOF+PSF组(2.54±0.72、3.55±0.82、3.77±0.91和2.49±0.69)和OSEM组(2.65±0.64、3.67±0.80、3.75±0.87和2.60±0.67;F值:83.04~247.73,均P<0.001);而TOF+PSF组与OSEM组间比较,代谢参数、SUVSD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PL重建组SNR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且BMI<25 kg/m2和BMI≥30 kg/m2组之间主动脉SNR(7.07±2.21和9.67±2.26)和肝脏SNR(7.75±1.85和9.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3.46、4.19,均P<0.05)。BPL重建后,OSEM和TOF+PSF组肺、主动脉、肝脏和腰椎的%ΔSNR与BMI呈正相关(r值:0.042~0.354,均P<0.05)。结论与传统的OSEM及TOF+PSF相比,BPL重建技术在稳定正常本底组织代谢参数的前提下,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图像质量,尤其对体质量大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的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SPECT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特别是骨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同一时间段(1个月)内先后接受MRI及SPECT检查的脊柱转移病例33例、良性病变16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经临床及随访证实。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在MRI表现上,脊柱恶性病变常可见到椎体附件受累、受累椎体的膨胀性改变及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而良性感染性病变则可见到伴随的椎旁脓肿或蜂窝织炎样改变以及椎间盘的广泛受累。在与SPECT的对照方面,MRI在发现脊柱病灶及对病灶的定性上均优于SPECT。结论脊柱转移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对脊柱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率均优于SPECT,但由于后者在一次成像中可显示全身骨骼的代谢情况,便于整体评价全身骨病变,因此在骨转移的筛查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由临床病理学确诊的淋巴瘤患者,在其治疗前及正规治疗后3-6个月分别行18FFDG PET/CT显像,对其影像资料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瘤患者在正规治疗前,^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结性病灶的检出率与单纯CT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淋巴瘤结外病灶的检出率来说,^18F-FDGPET/CT则高于单纯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18F-FDGPET/CT对淋巴瘤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7.9%、91.1%。研究显示^18F-FDGPET/CT对淋巴瘤患者同一部位病灶感兴趣区SUVmax值治疗前后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8F-FDGPET/CT显像实现了分子生物代谢和精细解剖结构的融合,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PET/CT显像对于肾细胞癌恶性程度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临床诊断为肾细胞癌患者的PET/CT显像结果,与其他影像资料结果相比较,探讨其与肾细胞癌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者37例,其余9例因PET/CT显像发现有转移病灶放弃手术。PET/CT检查结果真阳性41例,假阴性5例,敏感度为89.1%,其他影像资料敏感度为84.8%。37例手术患者中,3级肾细胞癌病理分组间SU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0.012和0.021。17例死亡病例,平均生存期为9个月,最大SUV越高,患者的生存期相对就越短。结论:PET/CT显像结果与肾细胞癌分级有关,分级越高,阳性率越高;PET/CT显像对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及预后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