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高采集频率的差压传感器及A/D转换器,对固定床鼓泡反应器的瞬时压降数据进行了采集,建立了反应器内的流型识别方 法,并通过电容层析成像仪(ECT)对不同流型的气含率的瞬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型内压降信号的波形、概率密度 分布及功率谱密度分布特点差异显著,瞬态气含率亦存在不同特点;随着气液相流速的增加,床层压降梯度逐渐上升;根据实验数 据修正的Larachi关联式及Khan和Varma关联式可较好地预测中等塔径(D=280 mm)的固定床鼓泡反应器的摩擦压降,均方根偏差分 别为18.0%与14.5%。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7岁。因"发热3天,全身水疱2天"入院。2周前在我院因"板层状鱼鳞病"给予凡士林封包及口服阿维A后明显好转出院。本次入院查体:T 38.6℃,全身以头面、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密集分布绿豆大小脓疱,少量水疱、斑丘疹,部分结痂,口腔内数个散在分布的粟粒样大小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水疱,疱内可见多核上皮细胞,多量中性粒细胞。单纯疱疹病毒(HSV)病毒培养和DNA检测阴性。诊断:板层状鱼鳞病感染水痘。给予阿昔洛韦500 mg每8 h 1次,联合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10 g每日1次,连续3天,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部分皮损干涸结痂,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3例头癣患儿的毛发及头皮进行了皮肤镜观察,并与15例斑秃、15例盘状红斑狼疮以及15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逗号发和螺旋状发在头癣患儿具有特异性。逗号发和螺旋状发在抗真菌治疗后3周消失,早于查菌结果转阴。  相似文献   
4.
报告2例门诊急性休止期脱发患者。病例1:患者女,因恙虫病治疗4个月后脱发3个月;病例2:患者女,近期精神压力大,脱发1个月。2例患者脱发均弥漫,起病急,全头拉发试验阳性,皮肤镜下仅见较多新生毳毛,营养支持治疗后毛发恢复良好。诊断为急性休止期脱发并行鉴别诊断及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的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的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的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的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的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的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的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的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相似文献   
6.
斑秃是一种非瘢痕性的炎症性脱发性疾病,病情多能自限,但容易复发。斑秃发病机制不明,组织病理上表现为生长期毛囊周围炎症浸润及毛囊退行性变两个部分。目前研究认为,内外源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引起生长期毛囊深层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神经肽等形成恶性循环,循环结局为毛囊上皮细胞凋亡,大批毛囊同时陕速进入退行期,导致斑秃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斑秃患者脱发皮损中朗格汉斯细胞在斑秃病理进程中的分布以及与T细胞的关系。 方法 对29例斑秃患者(活动期16例,非活动期13例)头皮脱发皮损进行CD1a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17例斑秃患者行CD4、CD8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半定量PCR测定局部皮损浅层和深层CD1a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斑秃患者表皮和真皮各处包括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真皮深层血管周围、毛囊周围CD1a阳性LC数量均较健康对照显著增加(Z = 4.354,2.884,4.640,3.217, 3.496,均P < 0.01),活动期皮损表皮层、深层血管、深层毛囊CD1a阳性LC数量较非活动期皮损高(Z = 2.457, 2.130,1.954,P ≤ 0.05)。斑秃患者CD1a 、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在皮损真皮浅层虽与健康对照无差异,但在深层均高于健康对照(Z = 2.702,2.941,均P < 0.01)。斑秃患者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 = 0.618,P < 0.05),活动组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呈正相关关系(r = 0.795,P = 0.01),非活动组浅层血管周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分布则无相关关系。 结论 斑秃患者皮损LC数量增加,且在活动期皮损升高更明显。活动期斑秃皮损中浅层血管周围LC与深层毛囊周围CD8+ 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推测LC在斑秃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创伤后骨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是由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等急性机械损伤引起的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功能障碍,可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最初的机械组织损伤以及随后的炎症反应是驱动PTOA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发现机械损伤可对软骨细胞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对其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可引起软骨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活性氧堆积,促使软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造成软骨退化,最终导致PTOA的发生。基于软骨细胞线粒体可能在创伤后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软骨细胞线粒体逐渐成为PTOA防治研究的主要靶标之一。本文综述软骨细胞线粒体在PTOA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免疫微环境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RANK/RANKL/OPG等信号途径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影响骨稳态失衡。因此,基于骨免疫学的免疫微环境逐渐成为PMOP防治研究的主要靶标之一。笔者综述了骨代谢相关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对PMOP的发生发展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总结基于骨免疫学的PMOP治疗靶点,以期为未来PMOP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