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将120例糖耐量减低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干预组接受群组管理,即按BMI将患者分成3组,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干预,并每月进行一次由医生、护士、志愿者、患者共同参加的集体干预活动。1年后,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2例与5例),糖耐量正常者明显增加(4例与1例),自我管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老年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社区60例老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社区干预,比较患者在干预前后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化。结果在实行社区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适应环境、社会的能力增强,疗效满意。结论对患者实行社区干预,起到了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管理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探讨糖尿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方法将186例(2009年5月-2011年5月)上海市徐家汇社区血糖库中的病例平均分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糖尿病造成缺血性卒中及影响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经过2年的干预比较两组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情况。结果干预组通过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干预,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小,P值<0.05。非干预组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大,P值>0.05。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而且卒中后伴糖尿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残疾率及再发脑梗死率更高。通过干预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残疾人身心康复服务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20例持有残疾证、登记在册的残疾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后两组各脱落2例,共完成116例。对干预组进行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干预等心理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则不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SDS量表分数分别为(35.91±7.16)分、(35.83±10.7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0.56±8.54)分、(40.03±10.73)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在改善人际关系和家庭支持方面,干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心理综合干预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片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疗效及其机制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4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联合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与2009年中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指南给予规范处理,西洛他唑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片,依帕司他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西洛他唑和依帕司他片,治疗时间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变化。利用高频超声评价4组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内部回声结构与神经纵、横径大小变化。采用肌电图检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采用中医症候积分法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基线代谢指标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指标IL-6、MMPs与CRP水平均下降,氧化应激指标MDA水平下降,SOD、TAOC水平上升,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联合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以联合组改善最为显著,4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内部低回声影较前增强,纵切面观见平行线状高回声带。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对照组患者神经纵、横径较前减少,但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升,以联合组改善最为明显,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依帕司他组、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症候积分法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降低,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幅度以联合组最为显著。结论西洛他唑与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具有下调血清炎性反应、减轻周围神经病变水肿程度、加速周围神经修复、增加神经传导速度的功效,起到提高临床疗效作用。西洛他唑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及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8例肢体残疾人,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干预,了解干预的效果。结果大部分患者都对社区康复有需求,通过社区康复干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有明显改善,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结论对社区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上海社区常住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痴呆早期社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属于“上海老年脑健康队列研究”中的徐家汇街道老年人认知功能调查研究。2016年7月—2017年6月,选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内的塘子泾社区、徐汇新村社区、泰东社区、零陵社区、南丹社区老年人1 033例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状况、受教育时间、职业性质)、生活方式和习惯(吸烟史、饮酒史、饮茶史、运动情况、饮食习惯、业余爱好、右利手情况、睡眠异常情况、饮食异常情况)、BMI、主诉症状(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主诉情绪低落、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主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创伤史。调查上海社区常住老年人MCI患病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3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33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 033例社区居民中MCI老年人430例,MCI患病率为41.63%。MCI老年人与正常老年人受教育时间、职业性质、饮茶史、运动情况、业余爱好情况、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率、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率、高脂血症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OR=2.324,95%CI(1.538,3.511)〕、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OR=1.667,95%CI(1.258,2.209)〕是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时间〔OR=0.953,95%CI(0.913,0.996)〕、职业性质〔OR=0.695,95%CI(0.501,0.964)〕、业余爱好〔OR=0.723,95%CI(0.533,0.981)〕、高脂血症史〔OR=0.706,95%CI(0.536,0.929)〕是社区老年人发生MC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上海社区老年人MCI患病率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主诉或知情人诉记忆下降、主诉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保护因素包括受教育时间长、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有业余爱好,可据此结果在社区内建立初步的痴呆早期干预模式。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有高脂血症史可能是MCI的保护因素,但其和MCI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定期血糖监测对促使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益处。方法随机抽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1管理年度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干预组进行定期血糖监测,对照组按患者意愿测定血糖指标,通过12个月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的差异,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改变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平均为(6.68±1.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1±1.10)mmol/L(P<0.05);餐后血糖值平均为(11.09±1.98)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7±2.10)mmol/L(P<0.05)。患者的血糖达到控制良好标准者占31.6%,明显高于对照组15.8%(P<0.05)。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为(6.60±0.87)%,明显低于对照组(7.22±1.03)%(P<0.05);HbA1c控制良好率为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8%(P<0.05)。结论通过定期血糖监测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血糖控制的生活方式,易于有效获得并维持特定的血糖目标。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