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及制作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的动物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80余年来,其为人类逐步认识OME的病因、发病机制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手段。本文就文献中常用的OME动物模型及其造模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自体乳突皮质骨粉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经验体会。方法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中耳炎患者46例术中应用了自体乳突皮质骨粉修复填充,其中乳突根治术19例,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型术27例。开放乳突前以大号切割钻磨削乳突皮质骨,收集骨粉备用,术中以骨粉填充上鼓室或封闭鼓窦入口,并填充缩小乳突腔,骨粉表面覆盖筋膜。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术腔明显缩小,平均干耳时间为6周,3个月内干耳率为95.7%(44/46),行鼓室成型术者鼓膜形态正常,无回缩袋形成。结论自体乳突皮质骨粉取材方便、易于塑形、无排斥反应,是中耳乳突手术中理想的修复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耳鼻咽喉科手术/操作刺激诱发的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1例耳鼻咽喉科患者手术/操作中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出现症状后均及时终止手术或操作,除部分患者静注阿托品,吸氧治疗外,其余患者未作特殊治疗,迷走神经反射发作均自然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未再出现类似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细菌生物膜在急性中耳炎大鼠中耳腔的形成特点,分析其与急性中耳炎的关系,并探讨该中耳炎模型用于细菌生物膜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6只).麻醉后将50μl肺炎链球菌悬液[1×108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及治疗一直建立在游离个体细菌致病的理论上,而临床上常有一些感染性疾病即使分离出致病菌,并找到敏感抗生素,经过规范的强化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却仍难以根除感染,这一现象无法用游离细菌致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例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清醒后出现与头位转动密切相关的眩晕,并伴颈枕及颈侧肿痛,颈部旋转诱发试验阳性,4例患者经口服地芬尼多片及静滴丹参、能量合剂等治疗,眩晕均在5~7d内治愈。结论:眩晕发作与头位转动密切相关并伴颈痛是诊断颈性眩晕的关键,术中头位过度偏曲是造成中耳术后颈性眩晕的原因,抗眩晕及扩管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预后好,与迷路损伤所致眩晕相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中耳炎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麻醉后将50μl肺炎链球菌悬液(1×108CFU/ml)经听泡穿刺注入到大鼠左侧中耳腔(实验耳),右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耳),分别于注入后1、3、5、7、10、14天各取6只大鼠,行鼓室声导抗测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鼓膜及中耳腔,中耳腔分泌物或灌洗液细菌培养鉴定,中耳黏膜骨壁HE染色切片检查,动态观察大鼠中耳炎的病理变化及病程转归.结果实验耳注入肺炎链球菌后,感染早期(1天、3天)为急性化脓期,见鼓膜充血,中耳黏膜部分坏死脱落,中耳腔蓄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大量炎性渗出物;感染中期(5天、7天)急性化脓性炎症减退,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黏膜肉芽及纤维增生,中耳积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00%;感染后期(10天、14天)部分实验耳鼓膜色泽恢复正常,听泡内脓液消失,但各有部分耳(2/6耳)转归成分泌性中耳炎表现.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急性中耳炎的大鼠模型,成功率100%,是研究人类中耳炎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不仅可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研究,也可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7月-2009年1月间4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以House-Brackma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结果 41例患者中Bell面瘫14例,Hunt综合征11例,胆脂瘤型中耳炎致面瘫8例,外伤性面瘫4例,颞骨肿瘤致面瘫4例.治疗前面瘫HB分级Ⅱ级2例,Ⅲ级11例,Ⅳ级13例,Ⅴ级12例,Ⅵ级3例.2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1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面神经减压术6例,病变切除+面神经减压术10例,病变切除+面神经移植术2例,病变切除+面神经垂直段切除术1例.治疗后随访8月~4年半,除2例患者面瘫无明显改善外,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6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经面神经减压术后1例恢复至I级、3例恢复至Ⅱ级、2例恢复至Ⅲ级.结论 周围性面瘫经及时、恰当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大多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果断地行面神经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s,BBF)在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的形成,探讨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方法研究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抽取12例(18耳)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分别行细菌培养鉴定、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标记后CLSM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细菌培养鉴定阳性率为22.2%(4/18);快速凝胶法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反应阳性率为72.2%(13/18);中耳积液标本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球蛋白(FITC-ConA)及碘化丙啶(PI)双重染色后,CLSM下见大量绿色荧光,代表该处较多多糖基质,其间有橙红色荧光,代表细菌和宿主细胞。其中稀薄、清亮积液标本的橙红色荧光明显较黏稠积液标本的弱。结论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存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能与此有关;本研究建立的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CLSM方法是检测细菌内毒素和观察BBF形成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乳突气腔容积大小及其与既往儿童期中耳炎的关系。方法40例(80耳)成人依据儿童期有无中耳炎病史分为研究组(共20例,其中双耳患病12例,单耳患病8例)和对照组(20例),通过颞骨C T扫描三维重建乳突气腔后测量其乳突气腔容积,并分析其与儿童期中耳炎病史的关系。结果40例(80耳)成人乳突气腔容积大小均值为10.4±1.8 m l。既往健康耳(48耳)与既往患病耳(32耳)的乳突气腔容积大小分别为9.7±2.2ml和6.3±1.7ml,前者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中既往单耳患病者的健康耳(8耳)与患病耳(8耳)的乳突气腔容积大小均值分别为9.2±1.3ml和5.8±3.6ml,前者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0例(40耳)乳突气腔容积大小均值为10.1±4.4ml,与研究组既往单耳患病者的健康耳(8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乳突气腔容积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既往儿童期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能是导致成年后乳突气腔容积减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