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1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Sadun等(1960,1961)报导用血吸虫尾蚴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血吸虫病以来,相继有用血吸虫卵、尾蚴、成虫切片以及活化琼脂糖小珠结合的成虫可溶性抗原作免疫荧光试验的报告。都认为免疫荧光技术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是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国内虽曾在1964年有过以血吸虫尾蚴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诊断血吸虫病的初步报导,但此后无更多的研究。我们曾对血吸虫成虫、尾蚴、虫卵抗原免疫荧光试验以及环卵沉淀反应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前,制备马来丝虫微丝蚴可溶性抗原的方法通常为匀浆法和冻融法序贯结合或再加超声法三者序贯结合。超声法产热较多,即使操作在冰浴中进行,亦难免破坏部分抗原活性。常规的匀浆法制备马来丝虫微丝蚴抗原效果甚差。因为微丝蚴长度只有200~300μm,宽度只有7.5~10μm,而手摇匀浆器的操作杆与匀浆器内壁往往并非密切吻合,微丝蚴可随溶液在杆与壁间隙流动,致使匀浆效果极差。单纯冻融法的效果亦不甚理想,只能使微丝蚴成为具有一定长度的片段。我们应用多次冰晶研磨匀浆-冻融法制备马来丝虫微丝蚴可溶性抗原,效果较为满意,特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日本血吸虫病环卵沉淀试验(COPT)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对改良的PVF-COPT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比较观察。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PVF-COPT操作方法规范化提出以下建议:PVF-COPT在反应板内进行,每孔放入一块PVF抗原片,作抗原的虫卵数量应控制在100个左右。抗原片可按要求大批量预制,置干燥器内,在室温能保存抗原性达7个月,从而防止因作抗原的虫卵数量过多而导致结果的不一致。被测血清为75μl按3∶1混入0.4%NaN_3防腐。孵育温度在30~37℃孵育48h观察结果。当环沉率≥1%,反应强度≥1+即可作为阳性反应,以免抗体水平低的患者漏诊。  相似文献   
4.
药物灭螺在实际应用上的估价,为多年来灭螺工作者所讨论,而未取得一致性意见的问题。苏德隆氏(1954—56)报告应用砷酸钙、亚砷酸钙等药物灭螺,可获得很高的效果,而且所化费用亦极低。而多数人则认为化学灭螺方法,甚至用比较好的化学药物,其效果也往往不一致,且对人和畜都有毒性,控制困难。  相似文献   
5.
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Stuckey(1917)在我国发现结膜吸吮线虫病例以来,对于本虫的中间宿主问题,一直为寄生虫学工作者们所关注,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Faust(1928)曾以蟑螂作过人工感染实验,未能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获到线虫的丝状蚴,并就此认为是结膜吸吮线虫的幼虫。近几年我们在对本虫中间宿主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终宿主调查和实验动物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除人体外,一般文献记载主要为犬、猫和兔,国外有的文献认为也可寄生于猴、鼠和狐等野生动物的眼结膜囊内。为了查明结膜吸吮线虫的保虫宿主种类,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的有关家畜和野生动物作了调查,并对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感染可行性观察。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环卵沉淀反应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环卵沉淀试验(COPtest)方法的改进。采用PVF将干燥的日本血吸虫卵抗原粘附于载玻片,作酶联环卵沉淀试验、免疫荧光环卵沉淀试验,并与常规的环卵沉淀试验用双盲法进行了比淀比较。改进的COP试验,在日本血吸虫病人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3~90.7%和89.0~96.3%,在流行区对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的COP试验。在非流行区的正常人中,假阳性牢低于5%,提示其特异性与常规的COP试验无显著性差异。改进的方法虫卵不易丢失,有利于操作,也有利于该两法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技术(IEST),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病人107例及治疗后一年微丝蚴阴转者35例和治后三年者112例血清特异IgG、IgE和IgM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治前病人血清IgG抗体滴度≥1:40者阳性率为96.3%,阳性GMRT为116.6;IgE抗体滴度≥1:20者阳性率为86.9%,阳性GMRT为37.1;IgM抗体滴度≥1:20者阳性率为88.8%,阳性GMRT为31.0,该三种抗体从阳性滴度  相似文献   
9.
寄生虫病免疫学诊断现状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试剂的改善。在检测寄生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免疫学诊断中,所用抗原已由粗制抗原发展至纯化抗原,从天然抗原发展至合成抗原。应用合成抗原诊断寄生虫病具有下述优点:1.合成抗原是在天然抗原表位特性化的基础上应用化学方法或生物学方法而生产,故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合成抗原已精确特性化,便于免疫学诊断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3.合成抗原  相似文献   
10.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的进一步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